2017年,是共享经济大爆发的一年: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舱、共享健身房等层出不穷。
那么,这些共享产品突然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资本火热进驻共享经济新业态背后的逻辑是怎样?日前,针对以上问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影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
谈共享风“一定要有运营和数据支撑”
按张影的话说,今年共享产品集中爆发的原因,就是科技的发展与用户需求恰好碰在了一块。实际上,共享经济本身并非一个行业,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源的重新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我的定义里,无论是共享篮球、共享睡眠舱者,还是共享单车,他们不是一类公司,虽然叫共享,但很多其实把租赁变成无人化而已。我并不觉得现在有特别多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产品。”张影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张影表示,租赁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模式,但不能称之为共享。共享背后一定是有运营和数据的支撑,以此提升产品的使用效率,甚至进行预测,以便进行决策,“我认为这才是共享的精髓”。
火热的共享产品层出不穷的背后,商业模式是否可延续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张影表示,看任何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都不应该看眼下的营收。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需要判断这种共享产品的本身是否是合理的商业模式,运营效率也是关键点。
“大家说,共享单车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它可以挣钱。但如果背后是一个糟糕的运营,一定会让这个模式崩塌。”张影同时表示,在运营层面,共享经济定价非常重要,如果定价不对会适得其反。共享就是合适时候把合适产品来精准地切入市场需求。
就共享单车来说,张影表示,摩拜走的是技术路线,ofo走的是铺量路线。到底哪一个更好?需要给市场一点时间来检验。任何一家成熟的公司,在关键节点上,都会根据市场竞争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整。
论投资热“不是所有投资都是明智的”
资本方以动辄过亿的投资,以行动宣示自己对共享经济的拥趸。在共享单车方面,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共计融资90亿~100亿元。共享充电宝方面,有数据显示,目前包含腾讯、鼎辉资本、金沙江创投等超20家资本机构对共享充电宝进行高达数亿规模的投资。另外,如共享篮球“猪了个球”近日也完成千万级Pre-A融资。
有分析称,大部分资本是莽撞进入,远远超过了合理限度。企业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不计成本地抢占市场。希望通过丛林法则,用更多的投资打倒对手占领市场,结果就是价格骤降,市场崩塌。那么,目前来说,共享经济里面有没有资本过热的情况?
张影表示,不存在资本热和过热的问题。资本是逐利的,这是投资的根本。“投资两个字不能简单地看钱看数字,要看背后到底是谁,他在整个操盘过程和投资决策中的目的是什么?是短线盈利?中长线盈利?还是说不盈利,从其他地方把钱赚回来,但资本归根结底是逐利的。”
张影进一步解释,从某种角度上讲,并不是所有的投资都是明智的投资,“如果其实你回过头去看,大多数投资是失败的。并不是拿到很多投资的公司,就意味着是很具成长性的公司。”(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靳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