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现在就比较小米与乐视两家公司谁更有未来太早了。它们都是年轻的公司,尤其小米科技,成立至今不到5年。它们的未来会有很多想象空间,很难直接比较。
当然,若从近期它们布局的策略与发展态势看,相对来说,我更看好小米一些。若以围棋为例,小米注重的是势,讲求速度与模样,不在一时一地的得失,治孤能力强,仿佛顶峰时代中国的罗洗河;乐视像是实地派,布局侧重三路或以下,捞实利,速度慢,格局局促,用日本棋圣赵治勋的话说,就是臭屎橛。整体来说,小米更迎合眼下的互联网产业潮流。
这主要是因为:
1、小米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的互联网公司,从硬件到操作系统到刚刚收购的迅雷内容及分发平台,生态更开放、完善;乐视虽号称自己也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但实际上,截至目前,它更像一个运营商风格的公司,从内容生产与版权运营、硬件与系统、渠道体系等,大包大揽,高度垂直一体,讲究控制,带有相当明显的封闭特征。
2、小米的发展路径,能让它更快获得规模化基础,从而最快速度占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制高点。
小米发展路径有两个阶段。最初是以水平扩张为主。它从手机出发,延伸到盒子、路由、电视、平板全部终端,迅速壮大出货,成为一个大型的终端品牌企业。
这背后的速度,一是得益于它出色的互联网营销,二是得益于单品手机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热潮。
快速的规模化,使得小米对上游硬件产业链拥有相当的议价权,带给它更多水平扩张的机会。雷军与董明珠的玩笑对赌,我觉得更多基于小米对硬件产业链的掌控力。事实上,小米的扩张成本很低,却非常有效。
不要小看这种水平复制能力。要知道,小米上述产品线之间,是有高度协同效应的,在家庭环境中,可以视为一种整体解决方案,从而为它进入智能家居市场奠定了基础。
另外,手机可是移动互联网的标志,小米出货的规模化,迅速为它大好了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的基础。
而小米入主迅雷的动作,则是它的垂直扩张路径。这一步也是小米开始发力内容与服务的信号。
乐视从内容出发,涉入硬件及渠道,应该说非常稳健。但PC端与电视端,用户覆盖数量相对有限,而且,两种终端销售频次低,类似耐用品,因此乐视规模化一直很受限制。截至目前,小米的规模是乐视的10倍以上。
这等于说,错失手机,乐视已失去一个快速规模化的周期。如今开始布局手机,它将面临多重压力,一是竞争更加激烈,局部市场甚至已经饱和;二是将面临企业毛利与规模的难题。
而且,严格来说,乐视还不是一家移动互联网企业,这限制了它的商业拓展范围。
当然,小米也有软肋,这两天它与乐视对掐版权案,确实也反映出小米因缺少内容资源导致运营中容易出现风险,尤其是在目前不太开放的中国互联网电视市场。小米入主迅雷,也带有寻求内容独立的用意。而且,我相信,随着市场开放度提高,小米的互联网气质会得到更多展示。
3、发展路径决定着盈利模式差异。小米的盈利模式,秘密之一是出色的供应链管理,隐含巨大成本优势的线上营销,然后小米应用端也是利润来源。一旦形成大规模出货,小米的协同能力将创造巨大的收益。
当然,入主迅雷之后,小米就有了内容资源,它的硬件终端将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小米硬件产品线形成了方案优势,将为它的垂直扩张——涉入内容环节,提供整体分发渠道。小米将成为一个典型的平台化企业。
而乐视,截至目前利润来源仍集中在版权运营收益、广告、硬件销售等。初期,由于基于PC端,它的盈利来源主要靠版权分销以及广告收益。但是,一旦过渡到互联网电视上,单靠内容分销已经无法支撑,乐视需要收缩分销,更多依赖自身的做互联网电视等硬件终端业务,这样,它的收费模式就被迫改变,由过去集中分销变为独立运营。
这样,乐视就采用了一种前向收费的模式。应该说,长远看,它是一种健康的模式。但是,目前这个阶段,中国老百姓还不习惯付费服务,它们之所以买乐视电视,主要看中的是硬件单价。一旦度过年费周期,再让他们掏钱,就比较困难。
也就是,乐视互联网电视的内容服务,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你可以看到,2014年第一季,乐视的预收款大幅提高。这种形式上良好的模式,可能会在未来一到两年,迎接消费观念的考验。如果用户不接受它的服务,乐视的出货将受到抑制。
而且,乐视正在推出的手机终端,由于暂时难以形成收费模式,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也面临考验,若是过度追求规模化,将可能进一步降低它的毛利率。
总之,我觉得,尽管乐视垂直一体的生态模式相对稳健,未来能在内容环节获得更多产业利润,但是它的模式带有封闭特征,将影响产业合作、企业规模,在构建一云多屏的服务中落后。而小米的生态体系更具开放思维,它的水平扩张带来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正在快速为它的垂直布局带来许多机遇。当然小米也不是没有风险,终端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而且硬件市场价格越来透明,且走向标准化,小米必须在市场达到饱和之前尽快建立基于内容与服务的运营模式。(来源:百度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