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琳:上海创业公司发展缓慢,O2O和金融是热点
大量时间和人力。张旭豪一度向媒体强调,饿了么不敢将门店扩展得太快,因为合作是长期的事情,生怕自己难以顾及过来。毕竟,当年团购的浪潮席卷得太狠,消失得又太快。 往前追溯来看,大众点评也针对餐饮企业推出过CRM。再往前看,在酒店行业尚未完成数字化的早些年,携程也曾开发过一套酒店进销存管理系统推荐宾馆去安装使用。 这些公司的生意既面向商家,又面向消费者,而这是一些产品类公司如北京的陌陌、魔漫相机等无需考虑到的。 或者可以这样来概括:这些上海企业选择做一些苦活累活,因为它们所在的产业需要它们思考怎样经营好商业关系,以及如何才能在整个商业链条里处于一个不容易被替代的位置。 不得不慢 上海公司的慢,有时候不只是主动选择,也是被动接受。 世界越来越平,优秀的创业公司想要迅速发展、扩大规模,资金往往不是问题;但人力资源却会成为一个无底洞。毛丞宇说这个世道已经变了,上海公司即使在做O2O这样的产业也不要误以为自己不需要技术型人才,如今所有公司都会涉及到大数据、后台系统的强化,任何一点的欠缺都会成为短板。 上海仅有的几家“单品类”产品公司之中,移动社交产品“友加”过得不错,但创始人胡铸韬也会“抱怨”:做产品需要的营销、市场人才,在北京是最为集中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是产品经理,他们是产品的灵魂所在。但是全中国最强的产品经理,要么在腾讯这类积累有大量数据的大型平台工作,要么正在北京的创业公司中接受锻炼。 胡铸韬庆幸的是,他与另一位创始人邹岭身经百战,由于是连续创业,各自带了一些原来的老同事来做产品。但如果是在上海公开招聘产品经理,他并不太乐观。 上海的人才貌似严重匮乏。让人好奇的是,上海人都在做什么? 需要承认的一点是,上海的就业环境还不错。年轻人更倾向于去500强外企、央企、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工作,每天下班之后按时回家,像钟表部件一样运转。 无论对于上海土生土长的年轻人还是“海漂”,创业公司都是次要的选择。但是在北京,百度已经是可以吸引无数毕业生的大公司,没人在意它是家民营企业。 我们甚至有必要追溯一下历史。有人比喻,北京和上海就像硅谷和纽约。上海1843年开埠,之后大批引入外商,不变的主题是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再看“创业史”。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北京的中关村附近已经有不少软件开发公司,深圳则是硬件制造商,杭州是精明的浙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