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上海的创业节奏比较慢,这跟上海创业者擅长的领域有关,也跟上海的创业氛围有关。
除了今年借壳“梅花伞”上市的游戏公司“游族网络”,上海已经有近3年没有互联网公司成功IPO了。
2011年上市的淘米,由于垂直在儿童在线娱乐领域,近几年最主要的输出产品是动画制品,更像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
盛大陷入了私有化、退市、再重组并借壳上市的传闻中。
而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地,或是不断出现高市盈率的IPO事件,或是由BAT公司隆重推出微信这类重量级产品。如火如荼的阵势之下,中国最有国际范的繁华城市上海,在互联网行业的声音并不大。
离开IDG资本,建立新资金“云启创投”的毛丞宇认为,北京创业者的表现往往是这样的:在整个市场上升期的时候组建团队开始做产品,融资之后开足马力往前冲,接着是下一轮融资。富有激情和爆发力的团队甚至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地出现,但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走到末路,钱一烧尽,人才也会被迅速挖空并扩散到其他高速发展的企业当中。但是,一波浪潮中很可能会冲出一家大公司。
这种凌厉而疯狂的行事风格,对VC投来的资金大胆的充分利用,是谨慎的上海创业者不会去尝试的。这也意味着,最令人惊喜的IPO属于那些成立不久就迅速上市的奇才型公司,而它们恐怕不会来自上海。
上海不在这个疯狂的节奏上。或者说,上海根本不打算跟随这个节奏。
上海的节奏,又是什么?
慢
先来举一个有点“极端”的例子。
一个上海的老团队,2002年上线的博客大巴(BlogBus),2009年从VC手中赎回了股份,如今正在孵化一款社交类新产品。
这款产品已经被打磨了整整两年,经历了七个版本,CEO横戈毙掉了一个又一个设计小样,他的同事们也被耗得差点崩溃。
横戈的投资人以及做产品经理的朋友都建议他“唯快不破”,先上线再说。但是横戈决定,憋不出满意的版本就不会上线。
慢和行事风格有关。
上海盛产“慢”公司。其中的“慢”,并不是执行力不够,而是没有北京那种疯狂的节奏。它们习惯于沉默地向前走。
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媒体中心在北京而不是上海,这些公司并不会成为报道的焦点。在北京,创业公司一旦亮相,经过媒体的狂轰滥炸,很快就会在“IT观光团”(指由媒体人、产品经理和投资人组成的圈子)之中声名鹊起。
信息流在上海这里突然被阻隔,产品发布会少得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