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创业是一场长跑 有时要学会跪着生存

  最近,投投看了不少过往“资本寒冬”的素材,发现今年应该算是个“暖冬”,很多投资人也说到目前市面上不缺钱,缺的是好项目。其实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也有一批互联网公司,但其中90%的公司都在那场“互联网泡沫的寒冬”中死掉了,而当初活下来的公司,现在都过得非常风光,比如阿里巴巴。   这一期,投投想与你分享当时阿里巴巴是如何死里逃生的经历,要知道当初阿里同样面临着大环境的萧条、公司的前途未卜、团队动摇等诸多问题。通过马云先生在文中的详细讲解与总结,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阿里巴巴犯过的错误   2000年,当阿里巴巴在筹到五百万美元的时候,我犯过一次错误。因为有钱,阿里巴巴跟任何公司一样,开始请高管、请洋人,请世界500强的副总裁,我们请了一大堆人,这就好比将一架波音747的引擎装在拖拉机上面,结果拖拉机没飞起来,反而四分五裂了。   在用人方面,这些拿到MBA的精英不停地跟我谈策略。我记得曾有个营销副总裁跟我说:马云,这是下一年度营销的预算。我一看,天啊,要一千两百万美元?当时我仅有五百万美元。他却回答我说,自己做的计划从不低于一千万美元!   在业务中心方面,我们认为搬到硅谷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有非常多优秀的工程师以及各类互联网人才,但我们这样做了以后,发现当硅谷的团队上班的时候,杭州的团队刚下班,大家交流非常困难。   在扩张上,这些办事处甚至是为了“追风”而设立的。当初在“西部大开发”特流行的时候,我很高兴地跑到了重庆、成都和昆明,看看电子商务能不能帮助西部振兴?但看到的情景是,阿里巴巴四五个年轻的女员工,每天很认真地告诉别人说,你们应该买一台电脑。那时候我感觉不对了,我们阿里巴巴驻西部办事处整个感觉是阿里巴巴驻西部的扶贫办公室,如果人家连电脑都不买,你怎么可能期望他们用网络?怎么可能期望他们开始在网络上做生意?   在决策和管理上,我渐渐力不从心。硅谷同事觉得技术是最重要的,当时硅谷就代表了互联网的顶峰,那么硅谷的同事这样说就一定是对的。这边,美国跨国公司500强企业的副总裁待在香港,他们认为应该向资本市场发展就是对的,当时我们在中国听着也不知道谁对。我就问我们当时美国公司的副总裁:我们一年不到就成为跨国公司了,员工来自13个国家我们该怎么管理?他说马云你放心,有一天我们会好起来的。但我心里不踏实,不能说有一天会好起来我们现在就不动了。   整体的状态就是这么多聪明、有热情、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