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国际于揚:“互联网+电影”将带有温度感

  继续《鬼吹灯》的例子,通过这样一个图谱(演讲PPT),我们也 能了解到大概这些人同时也会喜欢游戏和体育,明确了这两个数字片段,那么就把我们希望找到的用户和其他的用户区别开,具备上面这些画像特征的人会有更多的 可能性会看《鬼吹灯》,如果接下来我们要推这个电影或者有广告主希望通过这个电影做宣传,那么这样的画像就非常重要。举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因为今天的报 告发布使用到了大数据的分析手段,更重要的是和大家一起思考互联网到底改造了什么。

  “互联网+电影”将更有温度感

  怎么样做到更高、更快、更强?

  第一个我们的营销更快,第二我们的产品更有温度感。今天我们的手机之所以跟10年前不一样,是因为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我们花在手机上的每一秒钟手机厂商都知道,因此厂商可以改进产品把你喜欢的东西增强,不喜欢的东西拿掉。

  再来说温度感,我们今天坐的椅子没有温度感,但未来的一切都有会有温度感,包括身体接触的温度和情感的温度,没有温度感的产品无法在世界生存,电影也不例外。虽然大家觉得电影有主观意识在里面,但是未来的年轻人要的是认同,也就是情感温度。我们说产品有不同的层级,买的是功能,买的是性价比和身份认同,今天的电影更多地已经成为一种身份、一种调性的认同。

   第三个商业模式的改进,以前“众筹模式”不可想象,但是今天我们来看,如果说300元你就能当一个制片人,你的反应是什么?我一定告诉我的小伙伴说,我 参与制片的一个大片能够跟王中磊先生媲美,他是最著名的制片人,我也参与了300元。于是我会乐于呼唤我的小伙伴一起去看。有几层好处在里面,首先确保电 影在放映之前已经有了付费的客户;第二个你有了可以产生口碑传播的客户;更重要的一点是今天的消费者是85后的互联网原住民,更多的是90后的互联网原住 民,他们是“数字移民”,对他们来说天生生活在比特世界,他们更认同比特的归属感,而不是源自世界加给他们的本质。

  互联网本质能不能按照族谱标签和画像,都是为了帮助制片方圈出一个族群,为这个族群能够有一天出售所有他们希望的产品。为什么一个电影制片公司就不能做汽车?在10年前雷军和 董明珠搭不着,今天也许就有可能,也许有一天王长田大哥就会说看我的电影用户买我的汽车,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因为数字的原住民认同的是身份和圈子和调 性。所以互联网+电影本身在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庞大威力的同时,我们做的绝不仅仅是电影的事情,电影只是为消费者提供第一个重点的价值。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