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国际于揚:“互联网+电影”将带有温度感

  大数据是最终的驱动力

   今天在座有很多电影的大咖,我特别尊敬的行业兄长们,几乎在座的每个人都有在海边漫步的经历,当我们走过海边看到涨潮的时候,潮水逐步漫过低地向高地 走,每一个低地就是一个价值洼地,是互联网可以改变的地方;是一个坑,每一个坑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价值的低点,一个效率的低点,也意味“互联网+”的机 会。如果我们看投资价值营销,我们会发现填补这样的“坑”一定是投资回报率更高的。

  更具体到电影领域,大数据是“互联网+电影”在电影这个行业的最终的驱动力,过去如果有农民牵 着一头牛耕田给他提供汽油、柴油他不接受,因为他不知道汽油、柴油能干什么?但是现在他们有了联合收割机,他就需要汽油和燃油,他会发现在汽油和燃油的驱 动下,他的生产价值会获得飞速提升。我们现在所有的相关电影企业在互联网的时代,都将迅速“比特化”(比特:信息量单位),而大数据就是类似于汽油一样的 驱动力。当然我们说未必所有的机器都是比特,但这个世界正在经历比特化的演进。

  为什么说大数据是驱动力?我们拿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来举个例子,就是《鬼吹灯》。通过易观的数据体系,我们能够基本预测这部电影的观影人群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大概的票房会在怎样的一个量级、对外的传播应该选择哪些手段和渠道等等。

   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是为什么一个尚未上映的电影我们为什么就可以给他的目标影民画出标签来呢?要感谢互联网大数据,今天我们能够看 到很多目标受众的标签,非常多。今天在这里举例我也只是拿出来一部分而已,比如其中有一个标签是正在热播的《盗墓笔记》,我们可以很自然的知道喜欢《盗墓 笔记》的人群一定也可以看同类型的《鬼吹灯》。分析这个类型的人群,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核心受众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以青年男性居多,平均收入在6000 元左右,本科学历占到47%。我们今天把这个部分画像的片段告诉大家,我们可以期待着在电影上映后来印证这一点。

  所有的电影发行制 作方,都想在电影上映前知道什么样的人会走进电影院,而今天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多少会通过自己的行为产生一部分标签,大数据的应用和分析就能够通过这些很 少的一部分标签,在这个电影没有上映前进行观影用户的部分画像,做到可以让我们的电影产品更有温度感。在一部电影没有诞生的时候,我们让观众参与到产品制 作和发行,无论通过众筹的方式还是参与的方式,知道画像至关重要。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