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青:传统零售企业可考虑在数据营销方面发力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再接受《新营销》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传统零售企业完全可以考虑在数据营销方面发力,通过分析消费者年龄结构、消费习惯、购物经历,预先制定针对性的优惠方案,帮助消费者更快、更准确地做出购买决策。

以下为该报道原文全文,原题:《奢侈品电商是个伪命题》

《商业周刊》中文版

一家叫做祎鹏恒业的商贸公司,在河北燕郊租下一套民居,专门销售Armani、Burberry、Dior、Hermes等世界名牌。这些高仿真奢侈品的下一步,是走向聚美优品、京东、1号店、亚马逊、国美在线等中国主流电商平台。换句话说,消费者平时在这些电商平台以低价购买的Armani等奢侈品,很可能就是这家公司流出去的山寨货。

聚美优品和京东发出声明说,售假的是第三方平台供应商,公司并不知情,但会追查相关审核人员的责任并承诺无条件退货。不过,这样的表态不足以平息公众怒火,他们辛辛苦苦登录这些电商平台寻找较为低价的奢侈品,不就是因为后者承诺对假货不容忍吗?

但奢侈品电商从一出生就是个伪命题,现在依然如此。奢侈品都有着极高的毛利,顾客购买它们需求的更多是身份的认同、尊贵的服务、精美而有质感的包装等。而电商能够黏住用户的最大优势是低价和物流,它难以提供奢侈品能够给它的拥有者带来的感受。

中国的奢侈品网站在2009年达到一个小高潮,它们都借鉴了美国奢侈品电商网站Gilt的模式——会员制、折扣、奢侈品牌。但它们忽略了Gilt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奢侈品牌的大量库存和积压品,这使得Gilt能轻易敲开奢侈品牌的尊贵大门,让他们心甘情愿成为供应商。

中国市场情况大不同。奢侈品保持着高冷范儿,几乎供不应求。没有库存积压压力的品牌,没有理由成为以低价取胜的电商的供应商。而中国电商,即便是做到了阿里巴巴的体量,依然是以商品的性价比取胜,在供应商眼里并不占尽优势。

流量也是奢侈品与电商不同的诉求点。电商领域是流量为王,对一般商品来说,电商巨大流量的优势不言自明。但奢侈品最在乎的不是新增一些几年才买一件打折品的用户,而是牢牢黏住那些常年购买新品的老用户,再利用口碑营销吸引和老用户有相同购买力的新用户。

中国奢侈品电商将流量、打折、过季奢侈品结合在一起,老实说这不是奢侈品的主流。即便做到业界标杆的Gilt,也是在第5年时刚刚盈利,并且仍然不被认为是奢侈品主流渠道。(刘杰)

实体零售商

新媒体营销效果不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