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型制造企业如何借力工业互联网抵抗死亡潮?

另一方面,国内的需求也在放缓。近半年以来,制造业PMI指数的持续下降。在11月份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已经位于50.0%的临界点,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0.6%49.1%以及49.2%,小型企业PMI较上月下降0.6%。虽然大多数分析师并未对数据回落报以悲观态度,但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中小型企业在大浪淘沙中处于绝对的弱势。

然而,宏观经济并不是导致中小制造业企业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更多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亿欧新制造频道过去走访了一些位于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发现这些企业本身在经营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短板。

首先是缺乏优秀人才。中国制造业发展起来才不过三四十年,不管是在技术积累还是人才培养上,都与老牌工业国家相比有差距。《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指出,制造业中日本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高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在制造业整体面临人才缺乏的现实中,中小企业更受影响,而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创新能力的缺位。

其次是对生产流程的把控的不严格。中国制造业企业多年来一直以粗放式增长的模式发展,在大规模生产和人口成本的红利尚未褪去之前,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路径就是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和收入,再将收入投入到增产当中去。但近两年,头部企业的规模效应带来的技术和模式的壁垒愈发明显,而中小型企业在愈发严格的环保政策、不断提高的人力成本的影响下,生存状况堪忧。

内外交困,是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真是写照。尽管很多专家站在宏观角度评论,这样的阵痛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是必然的,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主而言,企业的命运确实已经到了一个被倒逼转型的时刻。

冰火两极:大公司加码,小企业观望

一方面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投资的火热、龙头企业的标杆效果、以及引导政策的不断加码。

政策是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广东省为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对购买公有云服务以及网络费用,给予不低于30%的整体优惠,通过服务券对企业应用服务、设备接入等费用进行奖补,其中浪潮就提供了5000万元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券。而江苏省为推进企业上云,对审批通过的项目按照年化合同额的15%进行补助支持,对优秀云服务商奖励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而这样的支持举措,还发生在全国各地。

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演讲中曾表示,工业互联网向来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50家。而在这之中,不少工业互联网平台都由实力雄厚的大型互联网及制造业企业站台,技术实力与资金背景雄厚。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