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采购方式转变带来新的服务行业

自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订单缓慢回升的趋向后,目前短期小额订单已经成为外贸出口企业的业务常态。事实上,国外采购商做生意的方式也在发生微妙的改变,订单分拆的做法似乎有被长期固定化的趋势,而给出口行业带来的变化就是小额贸易迅速增长。

  金融危机使中国制造业在困境中经历了一番洗牌,外贸模式随之发生改变似乎已是必然。订单变小,给中小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样也给服务于制造企业的配套服务业带来了商业创新的机会。类似的蓝海,或许还将不断涌现。

  短期小订单长期化

  汇率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订单谨慎

  深圳金积嘉电子工业有限公司自2009年2月起,向可口可乐公司发出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一批货,一次性运出4条40尺货柜的产品,订单周期约为4个月。但自下半年以后,可口可乐公司似乎也“变聪明了”,他们改为小订单,一次一条40尺货柜,而订单周期缩短为约1个月。

  对此,金积嘉电子有关人士对这一做法解读为“汇率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订单谨慎”。大家都“很聪明”,谁也不愿意长期承担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风险。

  类似金积嘉电子所遇到的外贸结构性变化在制造业内普遍存在。广州海关在2010年对企业的调研中也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汇率波动。汇率的变化太大,大家都不愿意做大单。广州海关综合统计处资深分析师钟雁明表示:“很多企业正在习惯将长单变成短单,比如一年的量,分拆成季度的,等这一季度快完的时候,再谈新的订单,尝试更多供应商,来进行选择。”

  事实上,订单开始呈“瘦身”现象,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个性化需求所致。

  北京盘古优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Pangoo)今年7月正式启用了其M2C电子商务渠道,在国内推出个性化液晶电视,在网上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比如,客户对液晶屏有特别要求,或者对音箱有特别要求,都会提供相应的系列配件供其选择,再装配出售。

  盘古电子董事长陈文辉介绍,海外客户更多倾向个性化的产品,例如他们在德国就收购了组装线,根据客户不同的选择做相应的产品。电视机也可以做DIY,或者请厂家定做,虽然不能100%,但是也能很大程度上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个性化选择。“我所接触的90%的客户是宁愿选择个性化的。”陈文辉表示。

  金融危机之后,阿里巴巴对美国市场开展了一次调查,他们考察了当地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后发现,美国的消费者更多地希望得到一些定制化的东西。

  成本挤压下的服务外包需求

  在物流配套、出口业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将显现出市场的蓝海

  “关于订单的小单化,有好处也有坏处,接单小可能不方便组织大规模生产,对于小企业却有一定的机会。比如以前最少货值100万美元的,现在分拆成10万美元了,一些小企业便有机会争取到订单。”钟雁明分析认为。

  阿里巴巴的外贸分析人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的情况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危机后的国外订单,每单的数量下降很多。以往美国会以集装箱来采购货物,后来发现拼单的现象很严重。国外买家不愿意存货,尽管从总价上来看,存货是成本更低的。

  早在2009年就出现的短期行为“订单回升”,如今已越来越普遍。不过,国内外贸企业的惯性思维普遍是“小单麻烦”,因此,这种观念的调整正在随着外贸经营模式的改变而改变。

  “这种分拆订单的做法其实对公司也有一定的好处,首先是库存减少,这样省去了大批采购占用资金成本,资金压力会减小,只是采购成本略微上升一些。”金积嘉电子有关人士认为,这种模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反而提升了企业的供应链水平。

  大单谨慎,小单易得,这种情况自然对大规模的企业是一种挑战,因为规模化效应难以显现。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正好是参与贸易的机会。

  在深圳从事礼品小单外贸的林先生告诉记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小型批发商高频率的短单、小单,取代了原有大中型批发商的长单、大单,这促使大量海外“草根”买家迅速涌现。而在线外贸模式,经营也更加灵活。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海外买家的数量已经从年初的120多万翻倍增长到近300万,这也使很多看重外贸市场但缺乏相关途径和经验的生产企业趁机进入。

  不过,小额贸易面临致命的问题——物流配送成本较高,无法体现规模化效应。比如,目前在敦煌网小额贸易交易平台所实现的交易,绝大部分走空运快递渠道。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必然催生大量做散货拼箱的国际运输业务需求。

  此外,随着中小企业业务增长,相关的服务外包业务也迎来发展机会,如在物流配套、出口业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将显现出市场的蓝海。诸如此类的相关业务也随之形成潜在的市场。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