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部门介入网购的监管 网购维权成本或降低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2483.5亿元,同比增长93.7%,预计到2011年交易规模将翻一番,达到5760亿。与之同时攀升的还有涉及网购的投诉率。
  国家工商总局近日正式发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将于7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自然人,应当向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提出申请,提交其姓名和地址等真实身份信息。针对网上交易的特殊性,工商部门将用3年的时间建立全国统一监管平台。根据《办法》,武汉工商局近日颁发了全国首张加注网址的个体户工商营业执照,主动介入网购的监管。这将降低网购维权成本。

  网购维权成本高,不少人选择沉默

  数据显示,我国的网购市场从2003年起迅速扩大,至2009年底,我国网购总体交易额达到2483.5亿元,与此同时,由于网购交易方式的特殊性以及监管上的困难,维权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从网上消费的经验看,网购易发生的投诉主要来自4个方面:收到的物品与宣传不符,功能欠缺,甚至是残次品;卖家提供虚假信息,收钱不发货,骗取钱财;卖出的东西不开具发票或相关凭证,不负责售后服务,导致退换困难;所依托的网站不承担责任,推诿拖延。

  据《新闻晨报》报道,上海市民王女士在一家注册地在苏州的网店购买了一件价格为265元的上衣,谁知颜色大有出入,在与商家交涉未果后她只得求助12315维权热线,随后王女士被告知需要和苏州当地的消委会联系,还需自行举证,而一件衣服的检测面料费为680元。

  “一件265元的衣服,检测费要680元,这实在让人吃不消。”权衡再三,王女士决定不再追究。在网购的过程中,一件价格并不高的产品,在被认定是假货并给予消费者应由的退款赔偿前,先要经过质量检测这一关。质量检测的成本往往比货物本身的价格要高。这让很多消费者选择沉默。

  即便消费者可以不顾经济成本,网购中的“拉锯式”维权也足以令人心力交瘁。据《半岛都市报》报道,2009年8月,一名新加坡籍华人花1万余元在淘宝购物网站购买了一个仿制的GUCCI手包。在网络打假团的帮助下,耗时3个月,辗转于相关部门之间,终于拿到了多家机构联合出具的假货证明。直到2010年元旦,淘宝卖家才在强大的证据面前同意退款。

  这场维权“拉锯战”,最终以消费者的胜利告终,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消费者付出的时间、精力及金钱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