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电商七类产品 三成不合格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11月11日,光棍节,这本是个网络上衍生出来的颇有戏谑意味的节日

如今却被众多大电商不失时机地拿来当做打折促销的噱头,花样层出不穷,宣传竭尽全力

很多人认为,不管单身还是有伴,消费者都能从电商网站上拣到一顿便宜大餐;电商平台上的卖家日销售额能在这一天翻上十几倍,肯定赚得盆满钵满这是一场全民的狂欢。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

我们的狂欢?

主流电商七类产品三成不合格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最新抽查数据不少知名品牌纷纷“中枪”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一组抽查数据令人瞠目:抽检主流电商,500个批次七类产品中,三成不合格。“双十一”来临之际,网上购物能买得放心么?

质检总局此次采取“神秘买家”方式,从天猫、京东、苏宁、亚马逊、当当、1号店、凡客等电商平台抽取了359家企业生产的502批次电子商务产品。不少知名品牌纷纷“中枪”,例如“物美价廉”的代名词凡客诚品,鞋、服装、提包等11个批次的产品不合格;知名品牌容声的两款高级电吹风、康佳的室内加热器均上黑榜。

服装类产品成分含量不实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抽检结果显示,61批次不合格产品中,有43批次“成分含量不实”。一些号称羊绒、羽绒服装,甚至没有检出羊绒、羽绒的成分,一些羊绒衫明示值都是100%山羊绒,实测值只有部分羊毛以及锦纶、粘纤、兔毛等。

“特别低的价格去买羊绒衫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一位经营羊绒衫实体店多年的店主告诉记者,且不说其原料山羊绒的产量有限、价格高昂,还需要加上加工费、染色费、品牌营销和运输物流等各种费用,几十元的羊绒衫有点“天方夜谭”。

追问:电商平台不应成“假货避风港”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互联网领域有通用的“避风港”原则,平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免责。但是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掌握在电商平台那里,很难判断其是否知情。“有些电商平台为了维持品牌活跃度,可能对售假不作为,甚至默认。”

“将事前审查的责任完全赋予电商,这也不符合实际。”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说,活跃在电商平台上有几万个卖家,每个都要求电商平台进行抽检,成本太高,不可能实现。而且就算进行了抽检,也不可能频次过高,容易有漏网之鱼。建议电商平台建立先行赔付的渠道,一有投诉应帮助消费者维权,然后向第三方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