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光鲜掩映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忧患

当江湖草莽遇上“正牌”监管,各种利益之争与发展之困从暗流汹涌到公然陈列在阳光下,第三方支付的故事开始异常精彩。

  马云一手导演的支付宝事件,令各行各业对“第三方支付”空前关注,在围绕“契约精神”、“协议控制”等概念展开的群雄激辩逐渐冷却之后,应当回归本源,对这个行业本身进行冷静的思考——对于身份游走在金融边缘,自称事关国家“金融安全”的行业,我们究竟了解多少?

  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第三方支付作为一个平台、一种工具,可能每天都在接触、使用,却未必能感知到作为一个企业实体、一个新兴产业的存在,并不清楚它以怎样一种态势发展壮大、自成体系,并且暗藏的风险与行业问题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消费生活。

  注册用户、交易规模动辄以亿计算,增速为几何式扩张,市场新进入者此起彼伏,新业务领域不断突破壁垒,加上中国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为其铺垫了一个看上去前途无量的发展空间。然而,同样也是事实的是,这个行业业务高度趋同、盈利模式严重欠缺、监管制度远未完善,这里未必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掘金蓝海。

  典型的“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必然令第三方支付长期处于“规模扩张”的严重依赖,可以预见的是,5月26日央行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仅仅是行业洗牌和新一轮厮杀的开始,只是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甚至是生死存亡之战。

  1.支付宝事件

  按照平台主体不同,电子支付可分为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平台主体的电子银行支付体系,以及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支付组织为主体的第三方支付体系。

  按照渠道主体可细分为互联网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三大类,互联网支付目前几乎为主流,如根据易观国际研究机构对201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统计,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占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的96%。

  起初,第三方支付的功能就是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交易者,以及其他网络交易的双方乃至线下交易者提供“代收代付”的中介服务,或“第三方担保”。

  不管现在被社会舆论置于怎样的风口浪尖,诞生于2004年的支付宝,对于中国整个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促进作用,乃至对于随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出现与兴起,都有不可抹杀的作用。

  在它之前,包括淘宝在内的网上交易均借助网上银行的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信用缺位,而支付宝开发的担保交易模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