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标准框架尚未成形 难获风投青睐
没有相应的标准支撑,更何谈大规模应用”。
长期置身于中国电子信息相关标准制定工作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总工程师王立建也向记者表示,就中国以往标准制定的经验而言,一定不能着急,否则就会向人家交钱。据他透露,目前在RFID标准上政府有意放缓了几个计划的执行。 企业:更多在看热闹 在标准制定中,邢涛感觉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工作组中企业参与度不够。今年10月,中国传感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的时候,有7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不乏中国移动这样的国企,也不乏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甚至还有诺基亚和思科等跨国企业。 但邢涛感觉,目前大多数参加的企业还是处于看热闹的心态,因此大家都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参与。邢涛回忆,中国早在2007年开始研究传感网络标准,但当时的学术界也是仅限于理论讨论,“现在工作组的目标是标准要让产业界能做出东西,但企业对标准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恐怕现在没有多少想法。” 邢涛认为,物联网大规模应用需要一个产业化平台和大局思路。从企业角度而言,中国电信算是最具“物联网相”的企业,它的许多产品和服务与物联网关联度最大。但邢涛也指出,中国电信虽然在垂直行业做了很多业务,但依然面临如何横向打通等问题,这不是一家企业自己能完成的事情。 困境:中国依然很弱小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第一媒介,可谓其前端末梢的神经细胞。对于这样一个物联网关键产业,中国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态度都惊人的一致——落后。事实上中国涉足传感器研究和制造起步并不晚,然而与国外企业生产能力已达到千万乃至亿的数量级别相比,中国目前最大的传感器公司也就几万产量,且利润远低于国外企业。一个更可怕的事实是,中国国内传感器高端市场几乎为国外品牌所垄断。 难获风投青睐 投资困境,是中国传感器产业首先要破解的一个难题。深迪半导体CEO邹波向记者直言,没有得到国家的资助,创业拿的是德丰杰龙脉基金的钱。这家由留学人员创办的公司是研发商用陀螺仪系列惯性传感器的MEMS芯片设计公司。 然而面对国外企业30多年的积累,曾经在国外研发传感器的李毅(化名)还是感叹,深迪这样的企业规模还是太小。传感器制造早期投入无需很多,所以很多民营小资本进入该领域。但事实上,传感器研发生产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李毅当年工作的某家外国企业,就以每年近四千万美元的投入供养一个仅仅30人的研发团队,并且不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