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制渐行渐近?

  时隔多日,“网络实名制”再次被人提起。

  此次旧话重提的是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上,庹祖海透露,相关部委正在研究网络实名制以及网络内容分级管理、网络虚拟财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预防和矫治网络沉迷等问题。

  网络实名制首次被热议是在2003年。当时,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谈及新闻改革时提议“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引起网友一阵哗然。

  此前有报道称从8月初开始,新浪、网易、搜狐等网站开始要求新注册网民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证件号码,暗指国内悄然兴起网络实名制。但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却随后对这一说法予以否认:“只是注册,不是实名制,这也是国际惯例。”

  现在,文化部却又对网络实名制有所表态。不仅相关部委对“网络实名制”存在不同意见,在新浪网举行的互联网实名制大讨论中,网友的态度也各不相同。81.9%的网友认为网络实名制会限制网民在网上的自由发言权。与此同时,不少网友和专家却认为实名制很必要,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对于文化部的此番表态,通信业专家、飞象网CEO项立刚认为是否实施网络实名制并不属于文化部管辖,而是工信部、公安部等其他部委的职责。“互联网就应该开放。实施网络实名制并非易事,牵扯面太广,各方利益不一致,技术成本较高。实名与否关系不大,因为通过IP地址同样可以找到发帖人。”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互联网专家吕本富表示,“网络实名制是把双刃剑,好处是可以清理网络这个大泥坑,但坏处是在清理之后,网络会失去很多趣味性。”

  “在中国可以分不同对象、不同网络业态实行网络实名制。比如在一些涉及敏感话题、网上交易、严肃交友等方面就可以尝试。”国政通CEO杨宝升建议。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张雷撰文表示,实行网络实名制的目的并不是限制人说真话,而是限制人不负责任地乱说话。从技术层面来说,网络实名制应该是前台匿名、后台实名。

  “前台匿名、后台实名”即用户在互联网的活动与之前没有任何区别,但在后台存储了其真实资料,这样用户不仅可以继续利用互联网的虚拟特征,同时也能保证监管部门从根本上控制网络暴力等情况的发生,做到有源可查。

  国政通推出的“身份通”就采用“前台匿名、后台实名”形式,即由用户发起或授权提交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相关个人信息,经权威数据库核查比对后,生成一个没有含义、用户专属的保护号码,是用户身份信息集合体的虚拟表现。

  据悉,目前“身份通”用户已突破2000万,主要服务于电信、金融、快消、交通运输、政府机构及互联网中,其中互联网主要集中在B2C、C2C、诚信交友等领域。“在诚信交友网站中,拥有‘身份通’的用户其交友的成功率与可信度比普通用户高出近七成,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于其他电子商务用户中。”杨宝升表示。

  不过,2000万相对于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还只是沧海一粟,“如何通过更广、更宽的渠道让外界了解并使用‘身份通’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