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推重庆市农业加速转型

  汪顶能翻了很多本书,都找不到原因。于是,他拨打了“12316”,话务员帮他接通了一位养羊专家。专家首先让他给圈舍降温,又问他是否打了疫苗?汪说打过。专家随后建议他通过正规途径买保质期内的疫苗。

  汪顶能放下电话,检查丢在垃圾堆的疫苗包装,感叹专家真是“神机妙算”:他为这批羊羔注射的疫苗是去年用剩的,注射时保质期已过了两三个月。

  重新购买疫苗并注射后,余下的40多只羊羔果然没再犯病。算下来,这为他挽回经济损失4万多元。

  “现在我很依赖‘12316’。在热线专家的指导下,今年我给拉稀羊羔又打过几回针。”汪顶能说,以前自己坐车到主城学技术不仅要花上百元车费,还至少要搭上一两天的时间,但现在通过几角钱的话费,就能把市级专家“请到家”。

  “12316”三农热线自2010年开通热线、手机报、微信、微博等服务以来,我市借助该平台已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咨询等服务3万余次,为农民增收超过3000万元。

  告别“累”:卖柚,不出门

  什么活儿最累?在梁平县新盛镇龙河村三社的柚子批发商龙勇看来,不在于修枝打药,也不在于套袋采摘,而是销售。

  “每年卖完柚子,人都要瘦掉三五斤。”卖了十几年柚子的龙勇说。一车20吨的柚子,一周才能卖完。为了省钱,他一日三餐几乎都是吃小面,卖完柚子才能回家洗澡换衣服。

  这还不算什么,其实,卖柚子最累的还是心。进入销售期,老龙会听说某个批发市场每公斤价格高0.1元,下次就会去碰运气,但往往去的时候价格又跌了。

  去年,梁平实现了网上卖柚。做IT出身的肖章勇回到家乡,利用“互联网+”的方式种柚:每棵柚树都有二维码,每次施肥、打药、修枝的信息都通过二维码输入数据库。到销售季节,通过微信和电商平台,动动手指就把柚子卖到了各地。

   在去年3个月的时间里,肖章勇通过网络卖掉了3000吨梁平柚,占他整个销售量的1/3。同时,这种柚子因为全程可追溯、质量有保证,每个售价比普通柚 高50%以上。“现在树上的柚子只有拳头大小,但已收到全国各地3万多份订单,意味着20多万个柚子已有了买家。”肖章勇说。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已有3000多家涉农电商——通过“触网”,销售农产品变得更加轻松,农户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劳神费心了。(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