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推重庆市农业加速转型
更智慧、更省力、更赚钱——近日,记者在不少区县采访时发现,进入信息化时代的重庆农业,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正加速告别“脏苦累”,加快了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 告别“脏”:喂猪,不动手 互联网时代的猪场,猪儿也“时髦”。在市畜科院荣昌猪保种场,每头猪的耳朵上都戴着黄色的“耳钉”。用便携式扫码器一扫,马上就能知道这只猪的出身、防疫、采食等情况。 “耳钉采用的射频技术,与自动化机械、互联网相结合,能更准确地监控它们的生长情况。”市畜科院养猪研究所副所长陈磊说。 在商品猪猪舍一角,有一台与电脑连接的自动饲喂机。猪儿走进这台像箱子一样的机器时,就可知道它的体重和进食量;机器中的扫描仪将信息通过扫描耳钉,传送到猪场管理数据库中。如果一头猪连续两天进食量低于平均水平,后台数据库就会自动报警:这头猪可能在生病,需要及时医治。 猪舍通常是“很有味道”的地方。记者采访时,室外温度已达30℃,但打开紧闭的仔猪圈舍,却几乎闻不到猪舍常有的臭味,温度也保持在26.2℃。原来,互联网还参与了对猪舍环境的调节。 根据前期的数据采集,猪在26℃时会感到“热”。因此超过26℃,电脑控制的风机便开始慢速启动;超过30℃,风机开到最大,同时启动水帘。通过这些智能技术降温,可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4℃-28℃。 用传统方式管理200头生猪,需要两个工人;而在这个保种场,两个这样规模的猪舍才需要1名工人。 据了解,借助于互联网与自动化机械的使用,养殖业所需人手减少;喂猪、管理圈舍几乎不用动手,工作环境也大大改善,不再是一项又脏又累的活儿。 告别“苦”:学艺,不花钱 城口北屏乡养羊大户汪顶能养羊10年,走过不少“弯路”,交过不少“学费”。2005年,他刚从沿海打工回来开始养羊时,看到羊躺在圈里,还以为是羊想睡觉。等第二天发现羊站不起来时,请来的兽医也没能救它的命。 “我一边养,一边看书,学得很慢,但羊病却来得很快。”汪顶能说,直到2010年左右,他通过电视了解到重庆“12316”三农热线,才知道可以打电话向专家咨询养殖技术。 去年6月,城口气温一度超过35℃,刚刚满月的小羊羔突然一只接一只地死亡。“正在吃草,就突然倒下去,四肢像游泳一样划,口吐白沫。”汪顶能说,发病不超过1小时就施救,才有救活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