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J积极拥抱产业互联网

有几个原先是负责做供应链金融的,还有原网银在线的一些人。陈生强一边腾办公室搞装修,一边开始招人,思索着怎么样才能带领公司活下去。那时候的京东金融太渺小了,互联网的江湖,无人不知京东,但也无人知道京东金融。

依托着京东商城这个电商平台,京东金融掌握的核心资源有两块:高度数字化的电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上的潜在金融用户——中小企业供应商(B端)和数亿消费者(C端)。数据资源有多重要呢?全世界研究智能出行方案的团队何其多,能实时知道路面上有多少辆车的城市只有杭州

京东金融初期的发展路径其内部的观点是:先不追什么风口,而是满足电商供应链上的需求。这既结合了京东的电商优势,也符合陈生强用科技来挑新担子的思路,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当时最前沿的科技都被用在了新产品的风控上。他们推出的第一款产品是为供应链打造的京保贝,第二款是给用户的白条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陈生强给公司设立了生死时间,要求团队每3个月必须出一款优异的产品,否则大概率会死。但这根本不是一张免死金牌,在陈生强看来,真正的王牌应该是:无论谁闯进这个行业,即便再有钱也需要花时间去搭建的能力。这样的核心壁垒,才是成败的关键。

最终确定的方向是,以技术为本。

在他看来,互联网金融侧重于场景变革,而金融科技侧重于技术变革。所以就有人建议叫金融技术公司,不过陈生强觉得太土,选了更洋气的金融科技公司。对内,只有技术提上去了,才能撑得起公司的高速成长。仅拿支付业务来说,开始是一个月业绩比过去一年还多,后来一周业绩比过去一年还多,最终是一天业绩比过去一年还要多。更别提还有“618”11”这样的大考存在。


 

对外,则是走上了用科技手段服务传统金融机构的路子。

早些年,传统金融一边为自身的风控头疼,一边因为互联网金融的风控能力更差而不屑。京东金融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归纳、推演,2014年就构建出了第一代风控模型。用机器作业,无疑省下了传统风控无法避免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在多次迭代后,模型越发成熟。

2015年的时候,风控已经成了京东金融最核心的东西,这也是陈生强最引以为傲的事情,风控要一直做下去,永远永远做下去的

随着经验的积累,陈生强有了新的思考:我们还能给金融机构提供什么服务;能不能给其他更多的产业提供服务?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