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毒霸涉嫌欺诈客户 免费仍月入1000万元
使用一款已宣布永久免费的杀毒软件,用户却发现仍在被悄悄扣使用费。昨天,多位用户向记者反映,自己没有使用金山杀毒软件,手机账单显示仍在被运营商代扣使用费,质疑金山网络的免费属于“假免费”。对此,金山网络回应称老用户可申请退款,他们在宣布免费后,就已停止了让运营商收取使用费。 >>用户投诉 多位用户称遭金山毒霸扣费 近日,不断有用户反映遭遇了“免费”金山毒霸的扣费。扬州的史先生告诉记者,他2007年10月下载了金山毒霸,手机短信让他确认索取注册码,回复后每月从手机话费扣10元。他一周后就卸载了金山毒霸,从此再没用过。今年9月,他去移动公司发现,金山毒霸每月仍扣他10元,4年来一共扣了480元。“为何我4年没用了,而且金山毒霸都宣布免费了,还扣费?” 北京的姚女士称,2010年9月,她用移动手机注册了金山毒霸,用了1个月不到,却被扣了一年的钱。 庄先生也在微博上称,自己在没有安装和使用金山毒霸的情况下,每月被电信公司莫名其妙扣走6块钱,扣费达15个月之久。庄先生称,他曾去电信公司办理过手机套餐,并不知晓该套餐里包含金山毒霸,他后来取消了该套餐,但金山毒霸这款软件却还在继续扣费。在庄先生的努力下,目前,电信公司已把钱退给庄先生。 史先生、姚女士、庄先生都称,从未收到过金山毒霸是否免费、扣费的提示消息,只是收到一些病毒提醒。 >>记者调查 金山毒霸仍月入1000万元 金山毒霸已停止收费,那么这款软件现在到底能给金山带来多少收入?据香港上市公司金山软件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财报,截至2011年6月30日,金山网络平均付费用户人数仍然为213万人,每月为金山贡献收入1000万元。 财报显示,金山网络在2010年11月10日宣布提供免费版本,故若干金山网络安全线上服务的使用者已转为付费尊贵安全增值服务使用者。从2010年四季度起,金山已将原毒霸收费用户部分转化为“付费尊贵安全增值服务使用者”,即产品免费、服务收费的金山毒霸收费会员。但记者采访到的被扣费用户均声称,自己从未收到过相关通知信息。 那么,所谓收费会员服务,究竟是何服务呢?金山毒霸官网的解释是“可以享受VIP在线客服通道、电话客服优先接入、专家远程维修以及拥有更多会员专享皮肤,并可优先体验毒霸最新最炫的安全功能、专属个性服务等等”。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能采访到的收费用户未使用过“会员服务”。至于用户每月收到的毒霸播报短信,也是因为运营商规定SP每月须给扣费用户发布一条服务信息,以便让用户感知到收费服务存在。 服务信息 如何查询自己的手机是否被暗中扣费?1.中国移动用户发送短信“0000”到10086,就能便捷查询和退订已订购的包月类增值业务。2.中国联通用户拨打免费客服10010,就能查询和退订已订购业务。3.中国电信用户发送短信“0000”到10001,就能便捷查询和退订已订购的包月类增值业务。 >>金山回应 老用户可选择退费 对于用户质疑金山网络暗中扣费的指责,金山网络方面发声明回应称,2010年11月10日,金山毒霸宣布永久免费,原金山毒霸付费用户可选择退费或成为金山毒霸付费会员用户享受多项增值特权。为了让此信息快速到达用户,金山采用了包括官网和论坛公告、组织新闻发布会、媒体新闻报道、软件弹窗通知、用户短信通知等多种告知方式,绝对不存在欺瞒用户的情况。 但是,金山网络方面还表示,无论是续费或退订均需用户主动确认的实际操作,金山毒霸至今依然保留着善后处理流程,即用户可随时联系金山网络的客服或通过微服务平台办理,客服将尽最大努力协助用户处理。金山网络公关部吴壮表示,只要用户选择退费,均会帮助退款。 金山网络的声明还特别强调,在毒霸免费后金山网络就已经和各运营商及时做了相关通知并取消了相关的各种套餐合作,目前只让运营商代收会员费,“所以,之后即使有用户的手机套餐被代扣费用,我们也没有收到过任何此项收入。” >>运营商回应 中移动称只是代收费 昨天,就此事件,中国移动客服人员表示,移动套餐里有半年使用30元和50元两档金山毒霸的业务,属于移动的代收费项目。 至于该软件属于免费软件的说法,该客服人员回答“我们移动只是代收费,具体情况需向金山公司咨询”。 >>律师说法 金山或构成欺诈 盈科律师事务所王俊林律师认为,金山毒霸长期扣费却从未引起太多人关注,说明很多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很多人可能认为只有10元钱,懒得去折腾,而且其中不少用户是单位报销话费也就不在意。但实际上,金山免费之后实际上变更了服务条款,其服务内容及收费都有大的改变,但金山却没有明确告知这一变化,其行为涉嫌欺诈,用户可以要求双倍赔付。 那么普通用户该如何了解自己手机是否存在暗扣费现象呢?王俊林律师表示,无论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还是中国电信用户,均可发送相应的查询短信,了解自己的手机是否存在恶意扣费情况,并及时取消相关服务。金山公司有义务通知用户永久免费,用户有知情权,否则属于消费欺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