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鲜供应链10大痛点梳理

生鲜市场存在很多模式,但没有一个模式会称霸市场,这是世界的多样性决定的。

雅丽姐的官溪蜜柚,做的模式是单品品牌模式,以后大家说要蜜柚吗,都会首先想到雅丽姐家的,比如看海的看海商城,做的是B端平台,产品集合模式,直接向线下经销商供货。他赚的是做二道贩子的钱。

(七)政策不明朗和资金融资难

这个在每年 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关于涉农问题里体现,中央做的都是围绕农业出现的问题做政策修改。但落实到农户受益却是很难。农户作为整个生态链里面能力最差的一环,他们缺的是技术,资金。

(八)客单价高且购买频率不稳定,客单价低没有利润

众多从业者只能跟风做,好卖的产品大家抢着做,不好卖的无人做,造成客户感觉就是整个市场就是这么一点产品。

不是每个单品都能赚钱的,比如前面说的菠萝,因为信息不通,才出现滞销,这反过来影响农户种植的积极性。我们老家在1998,2005,2014年出现过农户砍掉荔枝树改种其他果树情况,就因为荔枝价格长期低迷。

(九)门槛低入局者众多,创造了伪需求

做生鲜门槛低到不可想象,很多人开个淘宝店就可以做了,打价格低到不可想象。

自从智能手机的普及,身边的人一窝蜂的投身到生鲜行业里,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行业背景,也不懂生鲜市场,连水果品名属性都搞不懂,就下海,靠做一款APP吸引客户,引流到平台然后估值出售,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APP最值钱的年代是2010-2014年,我在广州天河北,就认识有十几个APP团队,几乎三个月开发一款APP。

吸引客户之后就高价卖掉,我见过最高纪录是6000万,腾讯收购的刷机精灵,其他的大多数在几十万到一百万之间,接盘者基本亏钱。很多时候都是入局者众多,消费者寥寥无几。这个痛点,留给大家思考。

(十)诚信缺失导致行业混乱

去过菜市场买菜的人都有这样的遭遇,短斤缺两,以次充好,假冒和翻新,的更多的入局者是自己招募人才自己开发网站,做一小片地区配送,前期还做的可以,但开支成本越来越多,自然会想起旁门歪道。最终结果就是消费者买不到好的产品,经销商赚不到钱。除了少数耍小聪明的人。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