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中国制造”地位正被取代,造成资本旁落、产能过剩。实际上,这一切,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并没有掌握国外销售渠道。想改变这一切,就再也不能依靠中间商了。
昨日,在第十三届世界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上,全球知名电商商务平台负责人、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波分享了他的观点。
数据
制造企业的毛利润只有10%,其余50%—70%被各个渠道商特别国外中间商赚取。
中间商的极限是一件产品1美元。一件衣服价差超过1美元,一个集装箱就是6000美元—10000美元。
1“中国制造”被取代
“越南制造”后来居上
一场深入的调研,让徐波发现,“中国制造”转移到别处,不是零售商主导的,而是“中间商”主导的。
徐波说,以往到欧美、日本超市买衣服,发现95%以上是“中国制造”。这一两年,在欧美大超市,他翻看了几百件衣服,标签真正来自中国的,境外只有两三成。大量标签写着“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斯里兰卡制造”。这些国家,对于我们来说,以往并不是主要竞争对手。这些衣服,终端价格上与5年前比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产地却转移了。
“真正主导这样产业转移的,不是制造商、零售商,而是中间商。”徐波发现,中间商的极限是1美元,一件产品1美元。一件衣服价差是1美元,中间商就会马上转移产地。因为,一件衣服价差超过1美元,一个集装箱就是6000美元—10000美元。一年订量,如果是60个集装箱,就多赚30万元—60万元。
但这种转移对中国企业是非常痛苦的。我们短短30多年来构造的强大的工业体系,特别是轻工业体系,能够通过产品的价格差,对普遍适用性产品产生全世界对流。但产业转移没有把控在我们手里,而是在别人手里,对于制造体系有巨大落差。
2正探索跨境服务平台
三年后形成规模效益
徐波认为,转移的影响是,造成产能过剩、行业转移、资本旁落。中国制造业被很多人误会走低端路线,其实50%以上成品质量非常好,只是设计包装上没有做到这点。而今我们已经在往上走,有了创新设计体系,如果我们下游产业转移把控能力不强,会对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徐波说,大量数据显示,制造企业的毛利润只有10%,其余50%—70%被各个渠道商特别国外中间商赚取。到底中间商渠道商的价值在什么地方,离开他们做不了跨境生意了?
联想、海尔等中国企业,通过巨大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撑,进入国际市场。但大量中小企业想进入欧美市场,却受到人才、资金等制约。在此情形下,我们需要一个有实力的跨境服务平台,包括全程服务,售后售前质量控制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做市场推广。中国中小企业通过这个平台,以最低成本进入当地市场,将销售渠道扁平化。同时,通过这个平台,以短平快形式进行销售,了解所在国家第一手产品和需求信息,并拿到资金。
这样的跨境服务平台,中国有阿里巴巴、焦点科技在探索。相信三年后,跨境贸易服务会有非常清晰的模式出来,很多企业会形成规模效益。中小企业能通过这个平台在国外市场进入渠道的立足点,真正把“中国制造中心”,变成“中国质造中心”、“中国设计中心”,并且对国外企业产生双向对流作用。
3声音
英国电商“朝东看”青睐二三线城市
英国Union Jack Marketing公司董事Nigel Sims: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线上零售市场。放眼全球线上零售市场,我们不是“往西看”,而是“往东看”。
现在,很多英国品牌被中国人了解,有很多企业有很好的品牌产品想进入中国,但需要物流、电商等方面的帮助。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一线城市消费者非常聪明,懂得对比价格,也能买得起名牌。但二三线城市消费者获取信息不完整,物流配送方面也不是非常好,而这正是非常好的市场进入机会。(来源:厦门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