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商品城”的跨境电商“全球演义”

   就义乌而言,去年底成为国家跨境电商出口试点,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据义乌市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红华介绍,当地成立跨境电子 商务监管中心,推进通关便利化,同时扶持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和相关服务行业发展,鼓励建立跨境电商试点园区,为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据介绍,义乌目前已经建成近20个跨境电商园区,包括两个省级试点园区。记者在位于市区西北部的一个园区看到,园区包含11座建筑,分别用于企业办公、物流仓储、创业培训、人员居住等。

  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园区开始招商一年多来,入驻企业超过200家,人员6000人左右。除6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还包括包装、摄影、设计、支付、人才培训等配套服务企业,以及餐饮等日常生活服务功能,已经形成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当地政府为入驻企业提供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补贴措施,园区则在房租、培训等方面提供优惠。

  另一个即将投入使用的大型跨境电商园区负责人陈彦伊告诉记者,这一园区同样致力于整合相关资源,打造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功能。“如果不能把相关资源整合成一个综合服务网络,我们的功能只不过是个房东。”

  采访中,不少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者提到目前面临的瓶颈,包括监管、仓储、物流、人才引进、行业标准制订、品牌塑造等多个环节。

  记者发现,一些企业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一家供应链管理企业开发了一套跨境电商运营管理系统,以实现电商、物流等企业与监管部门互联互通、数据互换为目标;一家第三方仓储配送企业计划在义乌建立大型仓库,以智能化手段解决仓储、配送、追溯等环节的难题;一家跨境电商企业利用自身成功经验开展人才培训和创业孵化服务,应对当地电商人才不足;多家企业自建电商平台,或借助打造品牌、申请专利等,提升竞争力。

  按照义乌电商办副主任王红华的说法,“鸡毛换糖”这一传统的行商方式,代表着义乌从商者“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从无到有”的精神,眼下,跨境电商从业者再续这一精神。

  带动实体转型升级

  跨境电商遍地开花的形势下,一些电商企业经营者和研究者开始思考更为深远的问题: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意义何在?

  义乌国际陆港集团副总经理龚先认为,不论是进口还是出口,跨境电商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而应是以电商嫁接实体,更为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引导实体制造企业提升技术、打造品牌,实现转型升级。

  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分析师郭召芬建议,就出口而言,应借助跨境电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分析国外消费需求,引导实体企业转型升级;进口方面,则应通过分析国内市场和国外中高端品牌的优势,倒逼国内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促进中国品牌发展。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