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商品城”的跨境电商“全球演义”

    说起跨境电商,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网上买洋货”,但在浙江义乌,不少跨境电商企业依托当地丰富的小商品货源,充当卖家角色。

  记者采访发现,这里不论是企业自身,还是相关行政部门、服务产业,受跨境电商发展大势所趋,正在经历转型升级。

  以小商品批发和出口闻名的小城,如何与国际电商市场对接,“玩转”全球贸易?

  “货郎担”搬上“洋网站”

  记者在当地几家较具规模的跨境电商企业看到,大大仓库内,一排排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待售商品,多为服装配饰、家居用品等。

  企业经营者游俊告诉记者,这些商品七八成采购自本地小商品市场,“虽然是小东西,单件价格不高,但是量走得大”。

  从最初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的行商方式,到后来建成规模全球领先的国际商贸城,再到如今的跨境电子商务,义乌生意人卖东西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义乌不少电商企业与国内外多家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合作,拥有多个销售运营团队,分别与各平台对接,商品销往欧美地区。

  据游俊介绍,与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并不仅仅是“把商品放在上面卖”那么简单,还要根据平台销售情况实时调整库存、不断开发新品。“由于卖的主要是饰品,更新很快,库存周转周期一周左右。我们拥有专门的开发团队,根据国外平台销售数据、流行杂志信息,反向开发,这样开发出爆款的概率比较高。”

  距离圣诞购物季不到一个月,但由于跨境物流时间较长,出口电商企业通常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为此准备商品,销售高潮则提前半个月左右结束。游俊说,针对今年圣诞的销售正在进行,从已经结束的“双十一”和“黑色星期五”相关销售情况来看,今年跨境电商增长明显。

  “去年‘双十一’我们参加了(阿里巴巴旗下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的促销活动,有4款商品成为爆款,所有商品总共卖出2.6万单;今年我们没有参加活动,销量都达到了6万单。今年‘双十一’一天在速卖通上的出货量是平时的20倍。”他说,今年“黑色星期五”也没有参加亚马逊平台的促销活动,销量仍比往年增长两到三倍。

  电商再续“鸡毛换糖”精神

  游俊认为,跨境电商今年的快速成长缘于“全球大趋势”,包括平台的完善、整体消费环境的变化等。

  这一“大趋势”从国内来看体现在,近两年把跨境电商培养作为新经济增长点,今年密集出台扶持政策,涉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