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现私有化热潮 泰富电气、盛大、阿里巴巴相继退市
16月20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从香港联交所正式退市,阿里巴巴私有化落幕。退市,看似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并非阿里巴巴一家上市企业的选择。据了解,从去年开始,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经出现私有化热潮。
2011年11月22日晚间,盛大网络退出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就在盛大宣布退市之前,2011年11月2日,哈尔滨泰富电气也正式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这些在美国风光上市的企业退市后有何感悟?记者采访了这两家退市企业和相关专家。
市盈率低,信息披露和应诉成本高,在美上市不划算
谈到退市的原因,盛大和泰富电气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
泰富电气首席执行官杨天夫指出,美国资本市场市盈率过低,导致了融资成本太高。历史上,泰富电气的股票曾经达到每股28美元。国际金融危机后,股票跌到每股15美元。他认为,泰富电气是国内电机行业的领头企业,业绩持续增长,但在美国显示出的市盈率却只有个位数,市值被严重低估。
市值低估意味着公司再融资将付出更高的成本——公司获取相同的融资额,需要让渡更多的股权。
不仅如此,公司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也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比如聘请外资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就需要更多的花费。杨天夫认为,这些高昂的融资成本并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普华永道风险总监陆晨也指出,美国资本市场不仅信息披露成本高,而且一旦遭遇监管部门或投资者的质疑,应诉成本也非常高,这是美国资本市场与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不同。“在美国,任何一个投资者都可以对上市公司提出质疑,上市公司都必须一一作出回应。”陆晨说。
陆晨说:“如果中国的上市公司对此准备不足,就会陷入没完没了的应诉之中。不仅成本会大大提高,也会影响公司的形象与业绩。”
美国资本市场对公司短期盈利要求过严,不利于公司实施长远的战略
私有化之后能够更好地推进公司的发展战略,这也是部分公司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次阿里巴巴的退市,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公司业务调整、推进集团整体上市的需要。 负责盛大网络退市交易的摩根大通大中华区并购业务主管顾宏表示,盛大退市是主动选择的结果。盛大希望能打造成一家多种经营的网络传媒巨鳄,但这样的宏愿被一系列的美国上市计划所累。
自2009年以来,盛大先后收购华友世纪、酷6,分拆盛大游戏,并试图谋求盛大文学等子公司单独上市,试图打造一个娱乐帝国。可是,在2009年第二季度盛大股价冲高到63美元后,就一路下跌。
这样的情况给盛大的战略带来了麻烦——盈利能力下降。上市公司的股价取决于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但是,盛大新上市的公司在新的业务上还有培育期,盈利能力有限,这就势必拖累盛大网络的业绩。而资本市场是残酷的,对上市公司的短期业绩有特别要求,这种短期的盈利要求,让上市公司不得不追求短期利益,出现短期行为,从而妨碍了既定战略的布局,使得规划中的新业务培育受到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盛大要走得更远,必须摆脱资本市场对公司短期业绩的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为新业务的培育和布局赢得更大空间。”顾宏说。
中国企业如果没有国际化业务,就不宜盲目去国外上市
一系列公司的退市,似乎改变了人们的一些固有观念,赴美上市看上去不再那么光鲜。
优势资本合伙人卢晓晨认为,上市,哪怕是到境外上市,并不是永远都是风光的。如果不能回报股东、不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或者投资者不满意,都会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而上市公司如果实现不了愿景,也可以用脚投票——退市。上市、退市都将变得很平常。
他还认为,今后中国公司在选择上市地点时要特别谨慎。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80%以上在国内,就没有必要去国外上市。而如今在美国上市的众多中国公司,其主营业务几乎都在国内,这就容易造成与投资者的沟通困难,不利于中国公司做到“讲好故事”。简言之,中国企业如果没有国际化业务,就不宜盲目去国外上市。
杨天夫指出,美国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过高,各种苛刻的要求也不利于公司的成长。而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加。泰富电气作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如果选择撤出美国,可以重新选择更适合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融资规模、经营业绩将远优于在美国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