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互联网发展看其如何改变金融
方式一般是结果论的,而且范围更加的扁平化,也更为直线型。 互联网是怎么选的呢?大家看中国好声音,里面的专业选手,不是音乐学院的高材生,甚至都没读过书,但是他唱的比那些读过音乐学院的人还好,比那些牛逼哄哄的歌手还好,谁给了这个机会?互联网给的。在雪球财经、新浪微博里发表专业见解的人,未必是什么大公司的行业分析员,他的身份可能只是某个小公司的前台职员,在爱卡汽车上发表某些汽车知识的专业程度近乎于工程师,但是他可能只是某个修理厂的修理工,更不用说某些军事发烧友,他只是个热爱军事,虽然懂上天入地的军事工具,但是他可能只是个住在某地下室里的北漂。大量的牛逼人才由于层级制的管理模式下,无法脱颖而出,原因很多,但是互联网给了这些专业人才特定机会,我接触很多大型投行的专业人士还有很多券商基金研究人士,也有很多基金经理,事实大量的投资人都在为他们的出入五星级酒店的费用而买单,事实他们并不具备专业能力,他们之所以是专业人士并非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而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在专业机构里,甚至他们自己都极为讨厌他们所做的每件所谓专业的投资决策,对他们而言,也只是一份工作罢了,互联网的时代里,这样的大部分人构建的中介体系可能会被瓦解。 很多人会说,人才产生方式改变跟中介有啥关系,我个人感觉逻辑是是这样的,对于很多的机构而言,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很大的,萨缪尔森一己之力把麻省理工的经济学院推向了世界经济学的一流学院,尤其在金融资产管理能力领域,个人能力极为重要,在人才产生方式改变之后,随之而变的是以人才为核心基础的中介产生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大量的依附于这些个人能力之上的小中介日渐崛起,最终可能会成为抗衡过往传统金融模式的一股力量。 其实,现在一些资产管理领域里的业态,已经逐渐反映出这种特征了,例如现在一个又一个微信群,每个群的背后都是一个自发形成的小中介体系,他们定期探讨一个话题,然后共同决策一个行为,他们白天在不同的公司上班,工作之余会自发聚集在一起探讨共同兴趣爱好的东西,这种模式是自发的人人组织业态,可怕的地方在于都是一堆充满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而爱好则更容易让大家激发热情。第二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极大的降低了运营成本,各个不同的阶层的人是因为需要而被聚集在一起,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完美的分工合作来自于爱好的同时还来自于自发的磨合。微信群比较集中的反映了社会分工打破了层级制和组织分工社会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