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互联网发展看其如何改变金融

人性,互联网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从而改变金融的运营方式,也是能理解的。

从当前的互联网人格来看,其实骨子里是屌丝人格,摆在传统金融业面前,首先一点就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屌丝文化。其实,这个文化是普遍性的共通的社会问题,目前极端表现为人在互联网,普遍行为会屌丝化,即使是高富帅也会表现出跟线下不匹配的智商和情绪,更具备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以及智商的低下,更喜欢简单、快速的评论事物,且评论基础全凭好恶感支撑,互联网上不喜欢深入思考,而是喜欢碎片化的思考方式,且比线下的好恶感更强烈的反映,而且反应的还是来去如风似的飘忽不定。热点转移非常迅速,今天给你定性之后,明天立刻抽身而去,寻找下一个热点,如果不进行快速危机公关,就很容易被贴上标签,基本上就难以摆脱,而且会越抹越黑。

所以在互联网上负面性的扩散更具备杀伤力,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这种屌丝文化其实是人类整体社会快餐化的一个反映,为了应对这种屌丝文化,互联网企业普遍是因需而变的,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是喜欢占据道德制高点,适应屌丝的好恶感,而且往往会制造话题进行公关和反公关,挺有意思的。

利用普遍的不喜欢在互联网上进行深入思考和阅读的特性,水军和标题党日趋严重,通过制造大面积的某种定性的言论,来制造普遍性的社会认定,来去如风,普遍缺乏基本底线,如果无法进行快速危机公关,基本上都会趴下。从整个社会来看,其实这是把双刃剑,因为劣币驱逐良币之后,最终是穿西装的人也会脱下西装跟你一样没底线,最后的最后是整个社会没底线。做为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互联网的人格化特征,才能更好的进行互联网金融运作。

互联网人格的出现是个社会问题,容易被引导、诱惑,一旦这种人格深入人心之后,互联网作为技术性运用,是谁都可以进行运用的工具,微博可以是民主监督的好地方,也一样可以是搞臭别人、内斗的好场所,P2P可以是融资的好场所,一样可以是诈骗的好地方,都是工具。事实上,互联网的出现是由于IT技术人员的免费,共享、平等,但是商业化下的互联网,已经脱离了这个概念,(黑客还在坚持,却被定义非法),以免费圈地,以忽悠起家,以道义吸引等等,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以后合围之后的猎杀。这种互联网的通用模式,跑马圈地下的互联网策略带来的垄断会更强烈,互联网金融如果真成功,也很难摆脱最终暴利的怪圈。

普惠、民主的金融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一方面金融无道德一说,对暴利的渴望是金融内在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