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家都觉得生鲜电商会是电商发展的下一个热点板块,但是这么多年来很多生鲜电商却都做不成功。
从需求上看,生鲜电商属于高频消费,且线下的购物体验并不好,这么说是因为,相信大家肯定都有类似的经历:到超市里面买生鲜的时候,要么时间上不方便,要么去了以后就没货等等。
最早,上海有一家专门做生鲜配送的,叫美味七七,还是亚马逊投资的,但是两年后就倒闭了。
为什么这么刚性的市场需求,这么庞大的市场规模,这么多的企业在做,最后却没有哪家企业脱颖而出?我是觉得不管做什么商品,都要抓住顾客的痛点,且这个痛点能不能通过某个路径得到解决,那么,生鲜电商的真正的痛点在哪?
以3C产品起家的京东就将用户解决的很好,3C数码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3C数码属于标品,那就意味着价格很透明。这种标品的痛点是什么呢?其实痛点无非就2个,第一,保真。毕竟谁也不想花了五六千块钱买个假手机。
第二,价格。在产品很标准的前提下,谁在价格上有优势,谁就赢了。
早期京东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人们基本上能够放心在京东买3C数码产品的,不会担心出现假货的问题。其次,京东实行了低价格的政策,假设,一部手机能便宜个1%~1.5%,那就是省了80~100块钱。对于很多用户来讲,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受益。
毕竟作为标准品,像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这类商品,它们的特点就是配置是标准的,不管是找张三买,还是找李是买,其实都一样,只要是正品,谁的价格更便宜就找谁买好了。
但是你要带着这个思维来看生鲜电商的话,可能就没那么准确了。
传统生鲜的买卖流程中,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卖场可能会有30%的损耗,需要有60%的加价率,如果把损耗控制在20%,那么加价率可能只有30%~40%。毕竟,便宜低价,是零售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就生鲜这个局部环境来看,便宜是否能够成80后85后的消费者来你这里来购买的理由呢?
你说一斤苹果卖8块钱,跟卖6块5相差可能20%,但是,这个是否足够去驱动一个消费者从A转到B?这个问题我留给大家。
像80后、85后、90后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他们在购买生鲜时,可能会到超市,也可能去网站,还可以去平台或是朋友圈。这么多的选择,在哪里购买?选择依据是什么?我觉得大家要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生鲜电商其实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痛点,大家其实都是强调是什么?都是强调就是我比别人便宜。
我的观察是生鲜电商真正的痛点有两个,第一,便利;第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从某种程度来讲,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毕竟解决便利的途径有很多,像京东能够实现两小时的配送;下班如果不想动,给楼下的生鲜市场打个电话,交个五块钱,20分钟就能送货到家。
便利固然是生鲜电商能够发力,能够着力的地方,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怎么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线下买把蔬菜,买两斤苹果,买个猪大排什么的,至少可以眼见为实。而网上买东西是看不到商品的,生鲜又是一个标准化程度非常低的商品类目,所以,如何在标准化程度很低的情况下,能让消费者放心去你那里买,你的质量又如何保证,才是生鲜电商亟待解决的痛点。我觉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电商公司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以我个人体验来说,在一个地方买生鲜基本都超不过3次,为什么呢?因为,有时买奇异果,第一次感觉质量很好,第二次买可能是烂了的,第三次再买,可能是生的,当然,商家可以有很多解释,像是运输中环境的变化了,温度的变化了,保鲜期等等,但对于消费者来讲,这些都不是理由。
说到标准化,在这里要提一家公司都乐Dole,这是一家1851年成立于美国夏威夷的企业。1998年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年销售大概有10亿人民币左右。这家公司只做生鲜产品,以蔬菜水果为主的分解、加工、分级配送,就是在做生鲜的标准化。
都乐不搞生产,也不搞终端零售,只把生鲜产品通过分级、分拣,中转运输设定标准化,而这个标准化就是这家公司的最大价值。
因为,只要是贴上了都乐商标的生鲜,消费者就能了解这个商品的品质是什么水准,建议想从事生鲜电商的朋友们去研究一下。
我们能否有办法解决这个痛点?像中国的茶叶就是分成级别的,一级、二级、三级……放到生鲜电商里,假设给苹果定个标准,该如何设定?像大小怎么定,鲜度的标准,甜度的标准,二级的标准……相信,如果能把生鲜标准的问题解决好,我觉得你就能解决好顾客持续购买的问题!(来源:亿邦动力网 文/黄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