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享销客消失18个月后如何重回市场温暖
么中国缺乏成功的To B企业?长久以来,中美科技业在To B市场有巨大差异。在美国科技业,To C和To B企业基本平分秋色:仅SAP、Oracle、Salesforce三家公司的总市值就超过5000亿美元。而在中国,当To C市场的消费互联网公司BAT市值均达到千亿美金量级时,同时期起步的To B企业用友、金蝶市值却停留在百亿级人民币。"为什么在中国,用友30年、金蝶25年都没有做出一个成功的CRM?为什么八百客、百会也没有成功?"罗旭很困惑。而这个困扰全行业的问题正好就藏在纷享销客7年创业史的4次定位,3次蝶变中:2011年11月-2013年6月,名为"纷享平台",定位移动OA(协同办公);2013年6月-2016年3月,名为"纷享销客",定位轻量级CRM(客户关系管理);2016年3月-2016年7月,名为"纷享逍客",定位移动办公平台;2016年7月至今,改回"纷享销客",定位连接型CRM。本文将回顾纷享销客的几度发力和转型。这其中,有对市场、客户和行业的思考,对产品形态的反思,有快速成长的成功经验,也有"拿命换来"的惨败教训。OA起步:是痒点,不是痛点说起创业初心,罗旭告诉「甲子光年」:"想重构中国社会的工作方式。"在新京报做财务总监时,罗旭就对低效的工作方式深恶痛绝:"每次从外面回来,总是一堆人等着我审批,实际上只需要2分钟,但跑完要两天,90%的时间在等待。"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人的工作方式是"以权力为中心"、"以管理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事件为中心"。2011年,条件似乎成熟了,罗旭看到了一个大势:移动互联网。这时,"刷微博"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罗旭思考:"微博重构了信息的传播方式,那么它能不能重构工作方式?"2011年10月31日,罗旭的38岁生日,他得到了最好的礼物:递了6个月的辞职报告,终于批下来了。第二天,罗旭就开始组队创业。之前在报社时,罗旭曾个人投资了一家SaaS公司——以然胜甲。彼时以然胜甲面临破产,罗旭对他们说:"你有技术、我有想法。我们一起做。"最后,以然胜甲的20人中留了2人:后成为纷享销客COO的李全良和纷享销客推出的小程序客脉CEO刘晨。组队的同时,罗旭进行了大量调研:国外公司、投资人、企业主、同行,一天见5、6波人,一共聊了200多人。与各方深入交流后,一个明确的定位开始在罗旭脑海中显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社会化协作平台。他将公司命名为"纷享平台",对标美国的Yammer(OA的鼻祖,企业版Facebook)。几周后,APP的原型出来了:界面是像微博一样的工作流,和工作强相关,可以点赞、回复——这
|
|
扫一扫微信 更多精彩等着你
XpShop行业电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