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商扶贫的几点思考
算电商扶贫,通过电商企业帮助贫困户在网上卖出去也算电商扶贫;电商创业算电商扶贫,而在电商企业就业也算电商扶贫;卖农产品算电商扶贫,搞资助对接、项目对接也算电商扶贫;连放心商品下乡,让贫困户节支还叫电商消贫。具体要从贫困地区的人们需要什么、产出什么和愿意参与扶贫的人们能做什么两个方面考虑,不必纠结于一种模式、一种路径。
2.要善于用好现有平台。 建平台是烧钱的事,好多情况下徒有虚名。现在各大电商平台、各互联网企业已经不约而同打出来电商扶贫概念。比如,淘宝上就有公益销售,每销售多少就提多少钱搞公益;再比如,微博公益、微信公益整天都在搞公益救助、扶贫帮扶。与其花代价自建电商扶贫平台,还不如拿出更多精力去在这些大平台上运作几个好的项目,这可能更符合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期盼。好的电商,卖出去东西是王道;而好的电商扶贫,让老百姓得实惠是根本。 3.要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 电商销售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不能简单地给大家说,这是贫困地方的产品,你快买,而是要详细地说,这是哪乡哪村产的,叫甚名谁,怎么种的,产品什么特点,一一说得清楚,让大家明明白白之后才好说买不买,买多少。而且,上电商是要有配合的企业或组织来帮助的,比如包装、存储、物流,这个信息最好也说明,这个中间成本是多少,农户能挣多少,而参与的企业又摊薄了多少成本费用或提供了什么公益赞助。比如刘敬文团队搞的维吉达尼,在这方面就做出了不错的探索,是值得借鉴的。还有一些农产品,必须深加工,无法分户展示,但也要详细说明覆盖贫困户情况,产地的详细情况还是要有。至于对口帮扶农户、资助学生、捐赠东西,还是让专业的组织去做吧,让专业的互联网平台去做,他们更专业、更精致,不要给电商平台捆绑过多的东西。 4.要有可持续的办法。 不挣钱,只为扶贫,这个话可以讲,但要做得下去,却需要符合经济学、社会学逻辑,不能光靠补贴,不能老让做事的人亏钱,还是要有一套好的运行机制,按电商的路数来,否则,很难坚持下去。这就是所谓的:以市场之心做公益之事,以商道来行人道。比如,电商扶贫也要讲购物体验,让大家愿意买单;更要讲产品质量,说真话、道实情,让大家消费一个明白,坚决不能乱打扶贫标签。再比如,最根本的信任问题更要有一套办法,公信认证、政府背书、信息追溯等都得有。只有电商做大了,才好造福更多贫困农户。 (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四日)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