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互联网不是法律服务网店化

  从2015年开始,谈创业,言必称互联网。提及传统行业,言必及“互联网+”与“颠覆”,笔者已患上了“互联网+”恐惧症。电商、互联网金融的火爆让许多传统行业眼红,法律行业也不例外。

  但互联网不是万能的,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一“触网”就实现飞跃。所谓“法律+互联网”,到现在也只不过是一场盛大的烟火。

  笔者统计竟发现,本文所提及的大部分机构,主要是以互联网为“渠道”,自己作为平台,邀请或要求自有律师入驻,希望通过互联网解决客户与律师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或让客户更容易地获得法律服务。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律师寻找案源,帮助客户寻找律师。

  79家机构中,有61家采用了此模式,比例高达78%。在这61家中,有30家建立了自己的律师库,向用户提供律师检索功能。有43家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服务,包括在线文字咨询及电话咨询;其中,竟有24家(比例高达56%)提供以小时计的免费咨询服务。

  除上图显示的功能外,有20家(33%)开展在线下单,审阅、起草合同业务。15家(25%)开展在线下单委托案件功能。13家(21%)将各项法律服务打包出售,提供法律顾问服务。

  另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时代,有10家(16%)定位于向创业者或创业公司提供法律服务。在AirbnbUber等共享经济,及在线抢单模式的影响下,有5家(8%)将自己标榜为“法律界的Uber”。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众多机构的服务模式高度雷同。笔者在iOS手机端下载了13个法律服务类APP,功能竟出奇地一致:律师库+在线咨询。

  传统方案难寻突破

  律师库和咨询并不是全新的产品。2003年之后成立的找法网、中顾法律网、法律快车、华律网等老牌法律门户网站,从一开始就在做律师库、律师推荐,及在线咨询。

  1.律师库

  从律师数量来看,老牌法律网站的注册律师数远远超过后来者;如法律快车,号称拥有超过17.68万名合作律师,这一数字已经超过我国律师总量的60%。

  从律师库发挥的作用来看,互联网的一大作用在于信息传递与分享;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信任危机。人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甄别互联网信息的真伪。因此,各行各业的线上信用评价体系应运而生。同样,在律师库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解决信任问题,仍是一个较大的课题。

  裁判文书网的上线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给律师库的升级提供了契机,不少网站开始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