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捅了马蜂窝 为什么“受害者”反而沉默了?
了
上面谈到了人工的内容搬运,马蜂窝事件中则是利用爬虫技术,进行UGC内容抓取。那么,UGC内容还有哪几种生成方式?了解了这一点,才能了解到每种方式中潜在的作弊空间。Talkingdata合伙人高铎和我们分享了行业内存在的几种内容生成方式:其一,平台小编(运营人员)制作内容。其二,签约旅游达人、旅游攻略号发布内容。其三,UGC内容抓取。
而UGC内容抓取方法又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商业合作,内容付费;二是注明来源;三是直接抓取(既不合作也不注明来源);四是AI技术,根据场景自动生成内容;五是机器墙方式,上千上万台机器自动生成UGC内容。不难看出,除了商业合作具有合规性之外,其它几种UGC抓取方式都多多少少存在灰色地带。或者说,有违UGC社区本来的初衷——从虎扑到豆瓣到小红书,基本上每个UGC社区都会强调人的“温度”。UGC是蚂蚁雄兵的力量,这里面,人的因素显然不能完全被机器取代。UGC的概念始于web 2.0时代,如今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UGC的迭代速度却没跟上。“UGC点评发展这么久了,早就应该更新迭代了。”猎鹰创投董事总经理李圆峰表示。他认为,下一代的UGC内容应该是基于个人爱好标签所产生的。举个例子,基于一个喜欢吃四川火锅的人去评判羊肉,信息的准确度并不高。“所以未来点评的真正价值是,基于和自己兴趣爱好口味一致的人,从他们的点评中获得消费参考建议。”但比起如何让内容匹配更精准,眼下更棘手的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商家从来不缺乏造假的动机,创投圈也从来不缺乏“先污染后治理”的例子,先高速增长,再逐一洗白。平台需要对内容质量把关,平台自身也需要外部的强力监管。
被忽略的用户视角
马蜂窝事件中的关联方——马蜂窝平台、爆料方(自媒体及第三方数据机构)、投资方、被抄袭方(竞品)、用户。被讨论最多的是前三者,马蜂窝处在沸沸扬扬的舆论中心,被诟病最多的是一家以内容为商业底层的公司,却被指控内容抄袭。投资方的态度我们在《马蜂窝融资原已接近尾声,腾讯领投,估值20亿美元》有详细分析。本次事件对马蜂窝已长达3个多月的融资进程有无影响,认为“不会受太大影响”的投资人反而占到多数,理由是不涉及商业本质、对用户影响不大。被抄袭方在此次事件中是缺位的,用户的声量也渐渐变小。用户的信任有没有被动摇——这对马蜂窝来说很关键,用户的信任关系决定了以后会有多少人去消费内容。2018Q1马蜂窝周活增长2.7倍,对事件发生后的数据表现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用户受到影响的程度。用
|
|
扫一扫微信 更多精彩等着你
XpShop行业电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