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买菜的新鲜感在哪

凭借低价和新鲜取胜的M6生鲜超市活了下来,但和一路包装过来的互联网+生鲜、生鲜O2O、自动取货柜等模式已经无关,相对突出的还是本地供应链,最终成为区域化的社区生鲜连锁店。

当然,这些地方性的尝试不足以被那些专注于互联网或零售的研究者记录在案,在思路、模式上和那些被资本青睐的案例又没有太大的不同。

2012年前后走红的本来生活,到生鲜O2O起家的每日优鲜,再到被称为

样本盒马鲜生,乃至新近走红的叮咚买菜,几乎都在周而复始讲生鲜供应链、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故事,无非是时间和环境不同罢了。

成败尽在前置仓

如果说这一代创业者的创新,前置仓大抵是最佳的候选对象。

毕竟在讨论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时,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前置仓。简单来说就是在社区3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完成仓储、分拣和配送,可能是位于社区的门店,也可能是附近的某个仓储点,诱惑性在于缩短了配送路径和成本。

前置仓的优势不无明显,只需要对门店进行供货,然后用泡沫箱+冷袋的模式将生鲜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体验。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拥堵已经是一种常态,冷藏车在白天高密度的穿行并不现实,取而代之的是冷藏车在晚上对门店进行配送,把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交给外卖小哥

事实上,很多社区生鲜店早就是前置仓模式,只需要接入美团外卖或饿了么,照旧可以解决送货上门的问题。新一代创业者的聪明之处在于,仅仅在故事中强调两点,就可以把优势无限放大:

1,以往的生鲜电商或O2O,多半要次日达,前置仓模式可以做到半个小时以内,真正连接菜园子菜篮子

2、社区生鲜店的命脉在选址,但前置仓模式可以任选一个位置实现全社区渗透,选址的因素就没那么重要了。

这样的故事想要自圆其说,必须要验证三个能力:一是流量,二是地推,三是运营。没有流量哪来销量,地推不行如何渗透,缺少运营能力就无法解决周转效率,造成损耗,也就无法保证毛利率。三个能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但这样的竞争逻辑并不陌生,生鲜电商、O2O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可以在供应链上吹吹牛,可以在冷链物流上下功夫,最后比拼的还是流量为王。也难怪会有巨头加入战场,没有巨头带来的流量,故事还怎么讲下去。

有趣的是,诸如叮咚买菜、谊品生鲜等对标的还不是社区生鲜店,而是多了几分烟火气的菜市场,一边用折扣和补贴加速用户习惯的培养,一边又不遗余力的想要提高客单价和毛利率。前置仓的前提终归是高密度、高净值的人群为基础,互联网买菜也没有例外。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