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杀熟”很常见 七成人选择算了
”,七成人选择算了 可见,“朋友圈”购物的风险是必然的。然而,由于是从朋友手里拿的货,所以很多人在遭遇了被骗之后,只好忍气吞声。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被“杀熟”之后,70%的人选择“算了”,权当吃了哑巴亏。 小车近日从朋友那儿购买了一瓶蜂蜜,按照朋友发的广告,是“新西兰直邮”。可拿到货,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我去市区一家商场的专柜对比过,这瓶蜂蜜的外包装和专柜正品是有差距的。”小车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她从专柜花360元购买了一瓶,结果发现在口感上相差也很大。 发现自己被骗后,小车很生气,但是还是“忍”了。“卖家是我同事,如果我和她翻脸了,今后还怎么相处。”想到这一层,小车只能选择忍一时之气。 像小车这样被“杀熟”后选择忍气吞声的真不是个例。记者调查发现,在朋友圈购物中,发生不愉快时,和“朋友”较真的,50个被访者中仅有1人。 “朋友圈”维权,“留一手”有必要 对张女士购买代购化妆品遭遇假货的情况,记者咨询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海外代购化妆品这一类“涉外”交易从法律上来讲还处于“真空地带”。但随着网购、微商的快速发展,国家即将出台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目前正在征集意见,实施后将对网购化妆品有一定的约束力。 环翠区消协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目前对于“朋友圈”维权仍然存在法律法规缺失,在监管上国家有关部门目前仍处于探讨阶段,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朋友圈商品时,应理智消费,认清货源以及“朋友”的资质,另外应尽量选择货到付款、邮局汇款的方式,并保留好凭证,便于出现问题后维权。 “朋友圈”里,“微店”相对可靠 那么,微信“朋友圈”购物是否就一无是处呢?近日,记者设法与腾讯相关发言人取得了联系。对方表示,对于微信购物面临的“信用危机”,消费者大可不必谈虎色变,可以选择相对可靠的“微信小店”进行交易。 该发言人表示,微信“朋友圈”是公开环境,不少卖家可以随意发布商品信息。“这些商品渠道不一,真假难辨,就像逛街时遇到的地摊商品,很难监管。” “但微店是第三方销售渠道,相对来说比较正规。”该发言人告诉记者,2014年5月29日,微信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