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频出状况 难恢复两年前企业赴美上市热潮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随着国庆前澜起科技登陆纳斯达克,58同城和去哪儿向SEC递交上市申请,触控科技、盛大文学、3G门户、微博等企业酝酿赴美上市的计划,一时间中概股似乎又火起来了,赴美上市窗口是否打开的讨论也开始热闹起来。

然而,这一切对于早在去年年初就在为自己投资的企业张罗赴美上市进程的投资界“老兵”徐雷(化名)看来,都只是表面上的热闹。他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美国从来没有所谓的上市窗口开还是关之说,北美的投资人只会讨论现在IPO的环境如何,市场环境的变化并不能对中国企业的赴美上市造成关键性的影响。”他直言,眼下的情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想要重现两年前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热潮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投资人变精明

徐雷坦言,这几年他频繁地去美国出差,每次美国之行的重要安排就是与北美的投资人交流对中国企业的看法。徐雷直白地告诉记者,海外投资人目前对于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态度已经打了个折,口味也变得愈加挑剔,想要再借时势而为已很难。

徐雷所提到的时势是指从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曾掀起的一股赴美上市小高潮,当时包括麦考林、当当网、奇虎360、世纪互联、人人网、、世纪佳缘、网等企业先后登陆纳斯达克和纽交所,那段时间中概股风光无限。

“那时候大家蜂拥而上,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为了规避美国监管机构的审查通过借壳的方式上市,但在此一番热闹之后不断爆出的中概股负面新闻给海外的投资人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案例课。”徐雷说。

风光背后付出的代价即是中概股遭遇滑铁卢以及在此之后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遭受的集体冷遇。“这也就是为什么去年全年仅有唯品会和欢聚时代两家中概股成功赴美上市,而今年截止到目前也仅有三家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立足。”徐雷说。

显然,通过之前惨痛的教训,美国投资人已变得聪明起来。与此同时,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理解也随着中概股规模的逐渐扩大变得越来越具象。

“在美国的投资力量主要是机构投资者,而不是个人,最初这些机构投资者对中国企业并不是非常了解,只是因为看好中国市场和中国概念,认为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时至今日,100多家中概股企业在北美资本市场里早已不算是一个小群体了,随着这些机构对中国市场和企业的了解越来越全面,中国企业想要迈入这一门槛必须要经历被精挑细选的过程。”徐雷说,“光靠讲一个漂亮的中国故事已不足以打动投资人,他们也开始锱铢必较起来,路演时会问得特别细,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数据。”

他向记者解释,北美投资人一般在给拟上市企业定估值时不会按企业现下的利润来计算,而是看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空间有多大,市场是否饱和,企业是否因为收入的增加,利润会有同等的增加,一旦达不成这些硬性指标的话上市估值就会打折。

不要刻意冲利润

按照徐雷的说法,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现下如果能保持年收入规模6000万美元~1亿美元,并保持年增长50%以上,同时若还能有利润的话在叩开美国资本市场大门时就会更有优势。反之,达不到要求的中国企业若在微利或亏损状态下上市,如果其商业模式和业绩说服力不足,想得到北美投资者的认可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这么来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门槛已被拔高了一大截,投资人对于中概股的要求已变得苛刻。”徐雷说这种亲身的感受不仅只针对那些憧憬着海外资本市场的拟上市中国企业,还包括一部分已上市的中概股。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前者可以有权利选择其他的市场,而后者一旦无法适应,只有离场的份。今年以来,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市的中概股数量远超上市企业,诺康生物、思源集团、分众传媒、众品食品、飞鹤国际、七天酒店等多家中国企业先后完成私有化交易,去年全年中概股退市的企业高达30多家。

企业价值被低估是大部分退市中概股对外统一的解释,对此,徐雷并不认同。他认为,中概股退市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在于企业本身,是其后续的盈利能力及成长空间得不到北美投资人的认可,一旦企业不被他们认可的话,一定是会被资本市场淘汰的。“从全球范围来看,北美资本市场成熟度高,投资人活跃,而一旦企业从成熟资本市场退下来要想再去其他市场的话也会很难。”

唯一令人安慰的是,在一片低迷的背后还是透出了一丝曙光。在徐雷看来,过去一年北美经济复苏,美股屡创历史新高,美国资本市场的魅力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好的征兆。他认为,这种好的势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对带动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信心回升会有极大的好处。

但他也察觉到,有部分中国企业刻意在赴美IPO之前冲利润,为的就是确保企业在上市前的现金流转正。“这种过度透支业绩的行为很容易在企业上市后被暴露,只要上市后业绩大幅变脸就很容易再度引发海外市场对中概股的收紧。”徐雷强调,“对于企业而言,眼下要用持续的业绩增长来说话。但现在太多的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还在一味盯着市场面来行事,但中概股的红利时代早已过去。”(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文/李静颖)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