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要杀死比特币 疯狂炒作招杀身之祸

论还原了货币的本来面貌,澄清了被污染的货币之河,彻底颠覆了中央银行制度的神圣性,为我们描绘了竞争性货币发行制度的另类图景。

众所周知,从贝壳、石头,到铜、银、金等金属,再到纸币,货币演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货币的本质——信用。而信用本质的赤裸化随着货币与黄金脱钩而进一步凸显出来。是什么支撑货币畅通无阻?是国家信用、中央银行制度在支撑货币吗?只有国家权力做后盾,货币才能像今天这样大行其道吗?不!国家信用、中央银行制度不过是蒙在货币上的面纱。而且,上百年来,这层面纱被描上了五彩斑斓的动人色彩,从而迷惑了世人的双眼。结果是,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做法好像是上帝的圣旨一样不容他人染指。但是,正是哈耶克独具慧眼,穿过历史的迷雾,才看清了传统货币制度的弊端,提出了货币“非国家化”的理论构想。而比特币无意中成为竞争性货币制度的践行者。

比特币还有很长路要走

其实,无论什么货币,其职能能否正常、充分行使,关键在于两个因素:一是币值的稳定性;二是“最终贷款人”角色的确定。在现有中央银行体制下,以国家信用做后盾,央行充当“最终贷款人”角色似乎很权威,也极为方便。中央银行制度的演绎似乎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正是因为其权威性太强势太耀眼,让人忽视了其中的缺漏。而对于货币而言,这个缺漏具有颠覆性。在这样的体制下,要保持币值稳定却难于上青天。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财富分配等时常受制于通胀之苦。而历史上货币操纵、恶性通胀之频发更是罄竹难书。这正是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理论的攻击路径,也是竞争性货币制度的立足点。比特币挑战现有货币制度的基因与潜在张力,毫无疑问危及现有货币体制,其命途多舛也就可想而知了。

仔细寻思,不难看出比特币自身的缺陷。目前而言,其发育是不健全的。最明显的是,比特币流通之下,“最终贷款人”如何确立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甚至可以怀疑,这个议题还没有被其创始人纳入考量范围。婴儿出生了,还不知道安乐窝在哪里。这样的父母是轻率的、不负责任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扼杀婴儿的理由。

比特币能否解决“最终贷款人”缺位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理论上,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依赖外在的强制力、发行人的经济实力以及物资财富的多寡,而是能否建构起约束发行人的机制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市场信任度。如果将比特币比拟成智能手机,那么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