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零售正在被赋予新的意义。在“扫码骑走”、“扫码拿走”充斥着每一个即时性消费的当下,办公室里的消费在很长时间里,都显得发展滞缓。
身在办公室搬砖的你,最普遍的即时消费则是下午茶。“原始”时期,人们会下楼去便利店解决,稍微进步一些时,会张罗大家一起定下午茶外卖。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把下午茶作为一种福利形式定期发放给员工。
不过这些解决方式的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商品本身的成本。后来,办公室零售柜应运而生。移动支付普及后,它扩展的速度更快。一般100人以上的办公室内都会配置。
只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就像是“房间里的大象”,我们选择视而不见。
首先,商品定价普遍比便利店略贵,陈列的商品也都是大众零食,大部分时候你都不会对它们产生消费的欲望。和办公室里的即时性消费比起来,早期的零食柜解决的是“急迫性”消费,类似于饿到不行买个面包顶一下这种。难道,辛苦搬砖的你,就不配得到更好的服务吗?
终于,“新零售”的春风也吹进了办公室。最近一年涌现出了许多新形式的办公室零售柜。36氪此前总结过三大办公室零售柜形态:开放式货架、自助贩卖机、冰箱。
自助贩卖机是最早出现的形态,相信很多人也经历过投币、找零的年代。只不过,新的支付技术让它赋予了新的意义。除了扫码付款,还有声纹付款,甚至还有正在孵化的人脸识别付款。在安全性上,自助贩卖机是最高的。
开放货架和冰箱是随着“共享经济”观念的普及而催生出的新形态。在办公室这一半封闭性的,具有较高制约性的区域内,有关监督的成本其实可以相对减少,从而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不过,和人们随意拿取零食比起来,这种开放式的货架更应该提防办公室里的萌宠,它们可不管有没有扫码支付,这一货损率也值得被计入成本测算啊。
不过,仅仅是技术、设备的进步,对消费者来说没有本质区别。关键是,新式零售柜们把握住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例如标榜很时尚的“哈米”,它整体的选品逻辑是“小而美”的策略,不追求大通路货,而是提供进口、小众零食,前期在北京一些互联网公司铺设的很快。
目前这一赛道上的竞争者大多是初创企业,为了控制货损率,大部分的零食柜售卖的还是常温食品,而在生鲜、冷冻奶制品方面却鲜有公司涉及。36氪曾报道过一家专门做即时鲜果的零食柜,叫“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