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跨境电商生态博弈,“蓝海”还是“红海”?

何完美整合的问题。一个品牌在大陆上了天猫,然后香港经销商又上了天猫国际。这怎么搞?你天猫扶持谁?短时间内这只猫咪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但是全球购呢?定位尴尬。扶持么,这万一弄点违禁品进来卖,直接影响我大阿里股价,作为平台要给这些小C创造一个优质的供应链服务非常困难,本土淘宝的物流由那么多本土物流公司解决,跨境物流目前还没有一家做得好的。那不如放弃?那不可能,天猫国际也需要全球购的流量导入,同时作为培养海淘用户是最好的场所。所以就这么不温不火的状态维持着,不过也好,给了很多创业者机会。    最近天猫换帅,其实也难怪,阿里的最大特色就是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价值观之一就是拥抱变化。很牛的口号,但是我想说的是,*……¥@#&&(&(&¥#%……&……(()%¥&*……算了,还是不说了。。。    先驱还是先烈    洋码头,这家公司有意思。最开始是ctc,后来想了一个创意用app找到了一个神奇的产品切入点。14年刚起来的时候的确不错,但是现在看下来,做app的人肯定不是当年那一拨。互联网是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东西,产品也是如此。用直播扫货作为特色可以,但是完全以其作为销量那就是大错特错。道理很简单,app这个界面有限的环境下,你能承载多少个扫货场次,能曝光多少买手?如果1万个买手同时在app上发布的话,请问你怎么展现?怎么实现流量分流?好比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可能现在负责产品的以前是做运营的吧?    这几天看到了洋码头的改版,很明显的就是为了将扫货app作为主要核心,同时将app上多剩的买手在网站上曝光提高转化率,同时海外商家作为洋码头主要标志物来宣传。只不过放弃c客户直接走商家是个很大的险棋,人人都知道淘宝是天猫的土壤,没有淘宝,天猫的流量要惨不忍睹。洋码头目前的挥刀自宫,我感觉也是迫不得已,原因很简单。平台没有做好很强的推广工具,小买手后台自我营销的工具也没有,买手无法将自己外部的流量引入店铺进行转化的。洋码头的买手个人能力也不如淘宝玩家,店铺运营,图片制作,客服等,都不如淘宝强壮。买手生存环境很低,玩不起来。    总结洋码头的问题:    1.流量少,来了留不住,留住了反应慢,每个环节都会损失大量的用户。2.洋码头是纯平台,对于货物是没有议价权的。压榨1,2次卖家可能还可以,时间久了人家就不和你玩了。所谓小买手玩不动,大卖家看不上。3.平台需要时间,如果真要做一个纯平台,那就要慢慢打造一个生态,问题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