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重构农业产业格局 改造农业产业
提到安徽电子商务,名气最大的当属“三只松鼠”,已经成为全国坚果销售领先的农业产业电商平台。 随着农村电商建设的推进,农户从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企业找到了新增长点,政府不再为农产品滞销头痛。 “互联网+”不仅推动了农产品供需两方直接对接,沟通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共享纽带,也改变了农业传统产业的面貌。 赢:电商成产需纽带 “线下销售还是以本地为主,线上已经远销台湾了,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在安徽宣城市绩溪县梧川村,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业的大会山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建荣一边忙碌,一边说。 公司主要销售菜籽油、茶油、黑毛猪肉——这些过去也就是当地的“土特产”。经由销售团队的指尖,展示在了淘宝店,还联通了近30家电商中介。团队全部成员:5个小年轻。 菜农弃菜、果农毁果、奶农倒奶……由于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或滞销或贱卖。在类似报道频繁见诸媒体的情况下,洪建荣却说:“产销无缝对接,公司再也没陷入卖菜难的困境。” 过去,农业生产靠天气。随着新农业技术的应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观。但农产品销售靠运气,让农户或涉农企业增产同时未必增收。“互联网+”该怎么在农业产业领域做加法?能不能先从最让农户、企业和政府头疼的销售环节加起? 记者在安徽金寨县见到陆本坤时,他正在和员工商讨跨境电商业务。今年53岁的陆本坤从2003年起投身茶叶开发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他的企业现在有5000多亩生产基地,年销售额数千万元。 去年初,陆本坤自己设计了电商品牌,销售从线下延伸至线上。“线下店辐射范围窄、利润率在下降,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了。目前,我们已在淘宝、京东等平台上线6个品牌,产品销售到20多省份。今年以来仅线上就销售了530万元,同比增长七成多呢!” “现在业务很火,每天打电话咨询、想来投资的一拨又一拨。”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金寨县商务和粮食局副局长罗时忠说。 农业部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李绍稳用“开店、开馆、开平台”概括了安徽省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总趋势。 变:改造农业产业链 随着“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推进,安徽农业产业格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方面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