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案例】虾米的电商基因

定程度上都影响了虾米之后的发展轨迹。虾米有一个栏目叫精选集,有点像豆瓣的豆列,用户把自己喜欢的歌曲放进一张歌单,设置一个主题,其他用户就可以进行试听。

  这种达人分享、用户试听的模式,更好地挖掘了用户的需求,同时提高了用户的活跃度,也就使得更多的优秀歌曲更容易地被人们发现。

  虾米还有非常强大的推荐引擎,自认为比走文艺小众路线的豆瓣更加精准。豆瓣可收集的用户行为有“喜欢”、“不再播放”和“下一首”,而虾米能获取更多的数据,除了最基础的收藏、喜欢等行为,还有一首歌播放的次数,喜欢的艺人、专辑,甚至什么时间段喜欢听什么类型的歌,虾米都能知道。通过这些数据,虾米可以形成千人千面的用户首页,它每天会有一张推荐歌单,这张歌单甚至会在一天中根据用户行为的变化发生即时的改变。南瓜说,这个项目的反馈非常好,很多用户表示推荐的歌曲正是自己没听过但是喜欢的。这个功能是不是挺神奇?其实虾米一直在做群体分析,你喜欢歌星A,那就找也喜欢A的用户,然后把他喜欢的歌手B推荐给你。在音乐领域中,人的偏好还是比较明确的。这不正是一种基本的数据分析思维吗?

  其实说了这么多,虾米的目的就是一个,把原材料整合成可口的音乐大餐,提升音乐的附加值,让消费者愿意为这种专业服务买单。南瓜透露,接下去还会推出一些收费的优质服务,比如包月试听高品质的歌曲,同时基础服务依然免费提供。

  打造“人”的线上平台

  说完用户端,我们也来关注一下音乐的生产者们。南瓜所说的“打造音乐产业的正向循环模式”,这种正向循环的最上游,便是音乐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这个行业中最不幸的人。

  荧屏上永远不缺的就是音乐类节目,这段时间很火的《我是歌手》,以及之前的《中国好声音》,更早一点的《超级女声》,这类节目看似捧红了一些明星,唱红了一批歌曲,然后新人跟经纪公司签约、出唱片、开演唱会,然而,圈外的人很难了解表面风光背后的暗地神伤。选秀出来的明星常常爆出跟签约公司分道扬镳的新闻,成名前可以接受苛刻的合同,成名后面对收益分配的不均,让很多明星觉得自己成为了赚钱工具,而自己的音乐梦想又得不到支持。

  即使许多音乐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命运,却仍然为找不到成名的途径而发愁。就像思践所说的那样,大众媒体这个渠道是一种稀缺资源,每年能捧红的艺人就这么几个,音乐产业如果不能转向长尾市场,终归对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