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本寒冬下B2B企业怎么活?

就很轻松,这跟创始人的背景、基因、履历、能力各方面息息相关。不要纠结估值,活下去最重要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要纠结估值,活下去最重要。机构也是公司,它也需要活下去,在寒冬里不能像个败家子一样大手大脚的花钱,钱精细到分分毛毛。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做一些调和,双方基于互相理解,互相认可的前提下,估值才有意义。面临估值的问题的时候,我的建议是先把你的价值跟资方的认同感拉到相当高的程度再去谈这个事,不要一开始就拉锯,双方都会非常痛苦,现在市场默认要打个折再往下谈。估值确实很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在后面还可以有很多办法去推动设计,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设计,而不在于每个阶段的数字。有时候估值高就是饮鸩止渴,过了A轮后到了B轮,原来吊那么高现在下都下不来。别老盯着一线机构,二线三线通吃,找找国家队融资别老盯着一线机构,二线三线通吃,找找国家队。一线机构还要在金字塔尖儿精挑细选,你在资本寒冬时能拿到资金的概率就变得更低,有可能能拿来,但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成本,多花几个月有可能项目都已经濒临死亡。能找IDG、红杉、经纬这些大机构背书自然好,背书不了,找一些二三线小盘基金能把盘子托起来也是权宜之计。有时专业的小基金投项目的专业程度也很高。项目越往后,国家队接盘的能力也越强,中字头的,国字头的,小一点的比如城投、各地产业引导基金等等都比较活跃,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机会。接受多元退出通道接受多元退出通道,这是to B在寒冬里的优势所在。现在大家一定要承认一个不争的现实,在中国本土IPO其实是非常难的事。做梦都想IPO,但是从创业的群体和最后IPO的数量来看,非常难,大片的独角兽依然走到这个通道上,即便是国家开绿色通道,还是上不了IPO。所以一个原来看起来次优,现在看起来比次优更优的一种模式,就是AT退出。腾讯和阿里收购资产的能力非常强,尤其在to B,其实他们都基于to B的领域,但苦于自己没有这种基因和土壤,当他的战略版图需要某种资源的时候,他就会去市场上主动扫。看好后下手非常坚决,估值都不用谈。所以我们最后有可能会面临AT退出的方式,也不错,有可能会让企业长期走下去。比较熟知的还有并购退出。并购的主体有巨头,除了AT还有其他上市公司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个传统的经济领域会并购一个跟它市场完全重合的互联网形态的公司,代表了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的融合,代表整个经济健康优化的过程。原来这帮苦大仇深提升不了多大空间的传统经济,他们后期会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