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街员工想靠期权“一夜暴富”?醒醒吧
目前,“期权激励”所遇到的困境来自于公司和员工对期权的认识都出现了偏差:部分公司把期权当成招人时的糖衣炮弹,不考虑实现的可能性,一味吹高期权的价值,先把人才哄到手再说;部分员工则把期权当成可兑换的彩票,只关心自己能在公司上市的时候拿多少钱。 当员工加入了一个创业团队,想要期权,ok没问题,可以拿。但如果认为拿到了期权就能一夜暴富、实现财富自由,那确实该醒醒。 更何况,创业本来就不是一件注定会成功的事。 蘑菇街的选择,源于市值 陈琪在回应中反复表示了,绝不存在只稀释员工期权的情况,创始人和投资人的期权与员工期权的“待遇”是一样的。 那么促使蘑菇街做出“25合1”选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实陈琪已经把原因点出来了——他在回应中拿自己在阿里的经验来举例:“我是淘宝第51个员工,如果阿里的市值和蘑菇街一样,我当年到手的期权大约值30万人民币。但阿里的伟大是总市值巨大,靠大市值等比例带动了所有员工的财富增长,这才有一些员工财富自由的可能。” 说到底,“25合1”的选择还是受限于蘑菇街的市值。以美股最新收盘价计,蘑菇街的市值为19.35亿美元,而阿里巴巴在2014年上市当天的市值则超过2300亿美元。将近120倍的差距,确实能把仅仅相当于普通年终奖的期权价值放大成令人怦然心动的”财富自由”。 一方面,蘑菇街自身在前几年遭遇瓶颈,2017财年和2018财年的调整后净亏损约为人民币4.76亿元和人民币4.20亿元,短期内不太可能盈利,并且公司规模也并未做大;另一方面,宏观环境也决定了其市值表现不会太优秀——今年以来,“破发”“流血上市”听得还少吗? 此外,期权这件事,从更远的时间纬度上来看可能会更有意义。 在本世纪初的互联网狂热泡沫中,美国公司就热衷于采用期权激励的手段在向员工承诺金灿灿的未来,但在周期性衰退的经济形势下,在“发期权”这件事上步伐迈得飞快的公司极有可能做假账来支撑公司股价,或是持续推高股价,这样手握大量期权的管理层人员才能如期兑换巨额收益——金灿灿的未来终会沦陷于人性深处的幽暗与不确定。 2003年7月10日,当时全球最大的科技企业微软宣布不再给予职工的认股权证,而是改发股票。水皮杂谈在专栏文章《微软取消股票期权制 捅破最后泡沫》中写道—— 经济有周期,十五年过去了,太阳底下无新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