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文:涉外网络消费中的法律难点问题研究
问题的回答关乎该管辖基础的适用范围和现实意义之确定。从属地管辖来说,以网址为基础对其ISP基于住所而行使管辖权显然是合理的,因为网址在网络空间中的地位类似于居所在物理空间中的地位。但可否对ISP基于合同履行地标准行使管辖权呢?ISP为维持网址进行的活动主要有两类。(1)静态的消极活动。如维持一个BBS、搜索引擎等,显然,仅有维持网站的活动不能根据行为地原则行使管辖权。(2)动态的积极活动。ISP的活动利用网站作为基地,从事相应的商务活动或其他活动,如向用户发送电子邮件,通过网站进行B到C的电子商务活动,甚至在网上签订消费合同等。在这种活动中,ISP故意将其活动指向相关用户,从而可依据合同履行地原则行使管辖权。但这种分类的关键是ISP的主观意图,并非相应的活动。而且网络信息供应者、路径供应者、服务供应者常常是三位一体的,上述两类活动的划分并不容易。虽然美国法院在判断ISP是否有故意时使用了“最低限度联系”标准,但各国对该标准的认识不一,而且两类活动并不能截然分开。因此,网址能否作为涉外网络消费合同纠纷的管辖权依据并非是肯定的。如美国在Zippo Mfg.v.ZippoDotcom案[9]中根据被告通过互联网所从事的行为与法院地的密切程度来决定法院是否有管辖权的方法,从而使法院行使管辖权的根据不仅仅是一个静态存在的网址,而具有更多联系的合理因素,即当事人通过网站积极从事商事交易。 笔者认为,网址在网络空间的确定性并非必然指向具体确定的行为人,如偶然在外地出差上网的人,就不能单凭网址进行确定。首先,网址在网络中的位置虽然可以确定,但其地位并不等同于现实空间的住所或者惯常居所。美国佐治亚工学院曾在近两万人中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人在注册上网时会提供伪造的姓名、地址、电话等个人资料。[10]这种个人资料的虚假性无疑会冲淡网址的确定性。其次,上网者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隐藏真实的网址,这样就很难通过网址确定其身份。最后,考虑到数字传输的全球性特点,如一个电子邮箱的拥有者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收发电子邮件,这时对方往往无法判断其真实的所在地。因此网址可以作为一连结点来考虑以确定管辖权,但不能单纯靠网址确定,还需要其他条件与限制,如网址的交互程度、最密切联系原则等共同确立网络案件的管辖权。各国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网址的交互程度或者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对网址的要求条件,即某一网址要成为某一涉外网络消费合同纠纷的管辖权依据,它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