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你为什么没能成为刘强东之七大原因
务体系能够支撑的,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因为它们在长期看来,会摊薄京东每笔交易的成本、提高每笔交易的收入。 原因五:你害怕失控,总希望等到一切都就绪时再行动,而缺乏接受不确定性的勇气,也自然不知道什么是变与不变。 关键是知道什么是可以乱的,什么是不可以乱的。对刘强东而言,不能乱的东西包括:企业文化,客户服务,运营效率。在2010年时,京东的员工还只有几千人,但刘强东已经在考虑如果管理一家三万人甚至十万人的公司,他的结论是依靠文化。 他亲自构造了京东的每一个部分,因此他知道什么地方是关键点,比如京东的信息系统就是刘强东自己写的,具有很强的可扩张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会阅读每个用户投诉。他认为,在京东,只有三个底线是不能碰的,即诚信运营,客户体验和激情,其他都可以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京东总是乱而不崩。 原因六:你没能在扑面而来的质疑和不确定之中,坚持己见,顶着亏损压力持续巨额投资未来。 刘强东不止一次说,如果京东不进行这些投资,很容易就实现盈利。实际上,假如京东真不进行这些投资,也许它走得可能不会当当等公司更远。对于大多数中国电商而言,物流在销售额中的占比动辄10%以上,仅此一项就可能吃掉全部的毛利。 对京东而言,由于它自己控制了这个环节,就可以享受三方面的好处:第一,由于针对电商的物流服务能力在整体上仍然不足,而且这中间的大部分都和阿里巴巴有合作,京东通过自建就可以掌握一定主动权。 原因七:你可能充满强烈的成功欲和控制欲(这在创业中有时是必不可少的),但却对控制权缺乏制度化关注,这妨碍了你带领公司向着既定方向前进的力度。 京东的迅速扩张过程中,高达140亿元的外部融资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前面的这许多条,如果你融到这么多钱,可能只会让公司死得更快。 刘强东很早就从马云的资本遭遇中总结了教训,并将其个人的控制权通过协议明确化,即无论他的持股被稀释到多少,他都必须确保占多数的表决权。这实际上增加了后期沟通中的透明性,从而让刘强东不必处处以控制权为出发点,而是完全以公司利益至上。 相反,在承受了太多创业者与投资人矛盾的负能量后,为了免受来自外部的力量的分权,你可能宁愿慢点走,这可能让你变得不敢引入外部资本,或者因为引入大量外部资本,却没能从一开始就从制度上对控制权加以考虑,从而成为管理层与资本方矛盾的牺牲品。(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 |